窄门

返回

环境的浸润  不幸的结果——读《窄门》有感


“窄门”一词可追溯到《圣经》马太福音 :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的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意含越是永生的路越是难进。为什么永恒、无限、荣耀、全能的大上帝,只开了一个短暂、局限(血肉之身)、卑微、柔弱的生命为小窄门?

《窄门》里描写富裕家庭长大的杰罗姆从小时候起就爱着比他大两岁的表姐阿莉莎,而阿莉莎是个宗教信仰强烈的文静女性,祈望着杰罗姆成为能够接近到上帝的身边的优秀的人。为此,拒绝了他的求婚。朱丽叶与姐姐相反是个活泼的少女,暗恋着杰罗姆。但是在知道姐姐明白自己的心情,想撮合杰罗姆和自己结婚之后,朱丽叶主动退出,成为了一个不算年轻的商人的妻子。

即便如此,阿莉莎还是不肯接受杰罗姆的心意。她告诉杰罗姆,因为通向上帝的那扇门,狭窄得无法两个人一起通过,必须一个人去。然后留下写有对杰罗姆的真实情感的日记,一个人孤独地停止了呼吸。

朱丽叶与阿莉莎同时爱上了杰罗姆,而杰罗姆只钟情于阿莉莎,他亲近朱丽叶的目的是想通过朱丽叶转达自己对阿利莎的羞于启齿的爱意。 姐妹倆在爱着杰罗姆的同时,相互谦让希望杰罗姆能够在与对方结合之后获得幸福。

大家比起自己,都更加在意对方的感受。然而,为什么谁都没有获得幸福呢?大家,为何都非得要走过那道狭窄的门不可呢?

阿丽莎可以说是在生命的最后孤独地走过了那道窄门。可是,她幸福了么?她在日记中写道,“她(朱丽叶)这幸福,当初我多么诚心祝愿,甚至愿意为之牺牲我的幸福,可今天我却痛苦地看到,这幸福来得如此容易,同我们二人当初想像的大相径庭!这事儿多复杂啊!如果……我能分辨清,看到朱丽叶是在别处,而不是在我的牺牲中找到幸福,她无需我作出牺牲就幸福了,我感到受了伤害。”这是不是因为她感受到了,至今为止都和自己呆在同一个世界里的朱丽叶,已经走向了与之不同了另外一个世界了呢?对幸福之上的“圣洁”坚信着、追求着的她,是不是产生怀疑了呢?她舍弃了所有的东西,渐渐地走向了那道窄门。但是这个“窄门”,真的是非得那样舍弃所有,才能够进得去的东西么?她那以神明为目标的理想,无疑是极为高远而又难以碰触的。为了靠近那个理想,只能独自不断前进下去。为了自己的信仰,她拒绝了她深爱的、也深爱着她的杰罗姆。我不信仰宗教,因此无法理解阿丽莎的热情与孤高;但是,她考虑到杰罗姆的感受了么?一方面,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孤独;另一方面,为了让杰罗姆也接近那道窄门,她拒绝了他,令他也不得不孤独下去。这是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别人身上呢?就这样踽踽独行在通向圣洁的道路上,难道没有丢弃、视而不见亲人的爱么?这是不是一种任性的、眼界狭窄的行为呢……?

朱丽叶,到最后也没有对杰罗姆吐露心声,在结尾处仅仅是“跌坐在椅子”上哭泣。不过,朱丽叶可能是整篇小说中最好运的人,她没有和心爱的杰罗姆在一起,但她嫁给了一个不错的商人,虽然为了他她把一直喜欢的钢琴和诗歌放弃了……不过她和商人过得比较好,并且生了很多孩子。

小阿丽莎又如何呢?在阿丽莎的脑海中出现,在朱丽叶和杰罗姆的期待下出生:孩子在出生前就已被阿丽莎取名为“阿丽莎”了,朱丽叶也“低声答道:‘阿莉莎……这孩子长得有点儿像她’”,他们的眼中只有“阿丽莎”……所以呢,那个孩子的存在,被抹消了。

而本书运用大量笔墨塑造的跟人私奔的舅妈,,貌似她的出现就是为了生两个漂亮女儿,然后再引起舅舅的苦闷,使他早于大女儿阿丽莎十个月死去,为的是考验阿丽莎处理遗产的态度,恰恰是目睹父母之间的婚姻给父亲留下的阴影,深深印入阿丽莎幼小的心灵,导致她对爱情相当悲观,加上宗教思想的灌输,相信爱情远不如信奉上帝可靠。

我本以为纠结的最后会来一个痛快,万没想到主人公阿丽莎最后郁闷而终。

而且,阿丽莎冷遇杰罗姆,放着实实在在爱情不敢接受,最后如何致死的缘由很不充分,心理挖掘不够深刻,似乎作者不关心她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反正就是要让她这么做。杰罗姆越来越表现为一个懦弱无助的书呆子。

有部分片断写得还是不错的,有生活的影子,像写回忆录一样充满感情。

作者说没有精心去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只是为了把这件事写出来,开始觉得是作者欲扬先抑,故弄玄虚,读完才知此言不虚。

 朴实自然的语言,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这某个清晨或者夜晚沏一杯清淡的茶,读一本这样真诚的书,可解一时难解的闷,回味一生永恒的美,当是人生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