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洗劫的中国财富针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国人关注的国债、石油、中国房价与物价、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涨跌进行了深刻犀利、一针见血的分析,从种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入手,透彻论
-
胡雪岩:圆融人生的处世智慧本书囊括了20条胡雪岩圆融的处世艺术,讲述了晚清时代富可敌国的红顶商
-
南怀瑾的16堂国学课南怀瑾先生认为,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却也导致了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国人陷入了物质丰富和精神贫乏的尖锐对比的矛盾中。《南怀瑾的16堂国学课》从仁爱、寡欲、德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
-
一座城,一个人 ——读萧红《呼兰河传》有...记得还是在初中。当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课余时间,推荐给了我们一份长长的书单,那时候我就记住了这样一本书的名字《呼兰河传》,在年少不经事的年纪,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捧着一本《呼兰河传》在每一个课间、走廊里阅读。在高中课堂上,萧红的生平又被老师提起,我...记得还是在初中。当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课余时间,推荐给了我们一份长长的书单,那时候我就记住了这样一本书的名字《呼兰河传》,在年少不经事的年纪,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捧着一本《呼兰河传》在每一个课间、走廊里阅读。在高中课堂上,萧红的生平又被老师提起,我才发现原来那个跟在爷爷后面的小姑娘,有着那样悲苦却又坚强的人生。上了大学,电影《黄金时代》上映,海报上的萧红孑然一身的站在茫茫的白雪之中,为了这张海报,我在影院度过了三个小时的时间,《黄金时代》也成为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长的电影,那三个小时里,我忘了观众的角色,只跟着片中的萧红一起快乐、喜悦、悲伤。看过电影突然有了一种重读《呼兰河传》的冲动,这一次拿起那本薄薄的书,却感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复杂感受。
书中,一个个悲伤的人物、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情节宛如一个巨大的石磨,将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碾压着、翻搅着,也紧紧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是怎样愚昧的社会,是怎样冷漠的人情,才会剥夺了可怜的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性命。生活在那样闭锁环境中的团圆媳妇婆婆理所当然的认为打媳妇太正常不过。而这一切的原因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又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那么婆婆便要给她教训教训,所谓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打坏了,连医生都不请,连药也不给买。生活在婆婆眼里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三次用开水洗澡,最终被活活折磨死。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是怎样的可怜、可气、可恨、可悲、可叹。
夏夜若无风无雨就这样地过去了,一夜又一夜。
“呼河兰是一个平静的小镇,偶有波澜,又会归附平静。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人们也一天天的变老。一代人接替一代人生活下去,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模式,就像是一场悲凉的轮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一座城造就了一个人。一个人写出了一座城。
萧红创作此书是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所有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
这位30年代的民国文学洛神,她站在一个高处,那个高处是她精卫鸟一般用文字填筑起来的。她最后超脱了加诸于她的命运和才华之上的一切误解、嘲笑、攻击。
不能想象,自古至今,文学的原野上,如果没有萧红这一朵奇异美的花开放着,将会是怎样的荒凉和空寂。
萧红写“生”写“死”,写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有冰冷的漠视,也有不朽的顽强。这位民国传奇女作家,是寂寞的,却也正是有了这寂寞的心,才能从生活自然中领略生命感,感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对生存的欣悦。
仿佛又看到苦难中,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可惜最后也未能落叶归根。那屡香魂从香港飞到了呼兰河上空,看看曾经的家,看看故乡的人。看看世间万物的变化,看看人世沧桑的感慨。
-
“了不起”的梦想 ...主人公盖茨比在十七岁时,决定改名为“杰伊•盖茨比”,是“上帝之子”发音的变体。从此,他开始追求的善与美,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把黛西视为他所追求的美的化身。然而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角色。她不过是一个以享乐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浅...主人公盖茨比在十七岁时,决定改名为“杰伊•盖茨比”,是“上帝之子”发音的变体。从此,他开始追求的善与美,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把黛西视为他所追求的美的化身。然而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角色。她不过是一个以享乐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浅薄虚假,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的梦想去牺牲自己既得利益。盖茨比身上具有一种“了不起”的意志力。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都拥有财富,但不同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赢得它,汤姆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最终在盖茨比葬礼那天除了他父亲、尼克和戴猫头鹰眼镜的先生外,再无他人。真是“曲终人不见”,但小说给人的震撼和感染则“余音绕梁”。
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独特的叙事手法。作者创造了“尼克•卡拉韦”这一角色。他即是叙事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的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一开始,他引他父亲对他的忠告:不要轻率地对别人评头论足。他对盖茨比一直抱着矛盾的心态,即吸引文反感,但在故事结束时,他站在了盖茨比这一边。他赞美盖茨比:汤姆一伙人都赶不上他。穿插在人物情节之间的,还有尼克对于美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的矛盾,小说中的人物均来自中西部----在东西交界之间布满大小城镇的中西部。然而尼克却说:“他们当中的缺陷使他们难以适应东部,生活在那里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于是小说的结尾尼克又决定回到西部。
这部小说还广泛地使用了象征。灰土谷广告牌上艾克尔伯格的眼睛象征了盖茨比的盲目,他已经知道:黛西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却仍把她作为美的化身来追求。她象征了黛西的盲目,她在盖茨比要她申明从未爱过汤姆之前,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爱过他们。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象征着盖茨比的“希望“。那灯火给了盖茨比坚持下去的力量,让他努力振羽飞向对岸。
小说的语言十分优美,通过描写,我仿佛能看到盖茨比晚宴时的场景,各色人物的形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有盖茨比在海边远眺黛西家码头上的绿色灯光时,我又能透过文字看到他的渴望与憧憬。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经历与盖茨比相似,可以说在盖茨比身上能找到作者的影子。雄心与现实,成功与失败,爱情与痛苦,东西部的冲突,梦想与幻灭,都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倾注了作者如此之多心血的盖茨比浑身焕发着耀目光芒,那是有了“了不起”的梦想之人才有的光芒。
人物形象评价-----黛西
黛西是尼克,即“我”的远房表妹,是位来自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生得美丽娇柔。在战争期间,他认识了年轻的军官盖茨比,两人坠入爱河,然而在盖茨比离开的两年里,他耐不住寂寞,天天参与舞会,最终结识并与上层社会的公子哥—汤姆结了婚。然而,这是一段不幸的婚姻,带给了她连金钱也无法解决的痛苦。汤姆新婚不久,又在外面有了情妇。甚至在尼克与黛西一家的第一次聚会上,汤姆的情妇一连打了四个电话来。这期间,黛西向尼克倾诉痛苦(欲言又止地,还想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她说:“女儿出世还不到一个钟头,汤姆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当知道是女孩时,黛西又一下流出了眼泪:“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就是女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路,当一个美丽的小傻瓜。”这便是暗示黛西的不幸婚姻,同时也说明了上流社会的生活现状—女性大多婚姻不幸。同时也表达了黛西的痛苦。是只知享乐,追求金钱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不幸。同时,那个阶层的不幸又加剧了黛西追求金钱的个性,面对盖茨比的痴情,当多年后,她走进盖茨比的豪宅时,她看见盖茨比拿出炫耀的一打五彩衬衫,竟嚎啕大哭起来,“我从没见过这么--这么美的衬衫”。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一个“黄金女郎”形象活脱脱跳出来。而最后她驾车撞死汤姆情妇时,驾车逃走,又和汤姆密谋将责任全部推给盖茨比,使他惨遭枪杀,这又暴露了黛西的“势力”、“自私”。她同时代表了美国上层社会为所欲为、冷酷无情的人。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九三社区
姜晓茜
-
惊人的谎言这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让读者感到那么恐怖?
小说的结尾是农场的动物们偷偷地看到,它们的领袖拿破仑猪正在练习前腿离地在胸前摇晃,只用后腿走路!这个场景放在其他的动物故事中——无论是写实还是寓言或童话,甚至出现在现实世界中,都绝不...这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让读者感到那么恐怖?
小说的结尾是农场的动物们偷偷地看到,它们的领袖拿破仑猪正在练习前腿离地在胸前摇晃,只用后腿走路!这个场景放在其他的动物故事中——无论是写实还是寓言或童话,甚至出现在现实世界中,都绝不至于可怕,很可能是可爱的——蠢萌蠢萌的。
可是当这部小说的读者读到这几行时,却仿佛后颈忽然感到凉意,仿佛整个世界变成了诡异的颜色,仿佛这几行字描述的就是最阴气森森的景象……这是因为,在小说前文的叙述中,反反复复地强调了“动物农场”里的信条:四条腿好,两条腿坏!而拿破仑猪就是这个信条的化身,它严厉地惩罚每一只敢于质疑这个信条的动物,甚至只是无意之间冒犯了这个信条,也会身败名裂,而且它还会为了自己的目的——巩固权力、攫取利益——而构陷其他动物有违反这个信条的罪行。
因此,在动物农场成立、残酷斗争此起彼伏的全部情节中,“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是农场里的每个动物都必须时刻恭恭敬敬、战战兢兢记在心里的神圣之言,连睡觉都不能忘!这句话证明着动物农场存在的意义,也证明着动物们在动物农场成立之后遭遇的所有痛苦、在动物农场里发生的所有龌龊、神秘而恐怖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两条腿回到农场,都是为了保证世世代代是四条腿掌握着农场的大权!这时候,当动物们看到拿破仑猪正在努力变成两条腿时——当读者们读到这一幕的时候,怎么能不毛骨悚然!
我想,奥威尔想以这个惊人一笔告诉我们的是:“四条腿好,两条腿坏”之类的宣传从来都不是为了所有的“四条腿”,而只是为了统治其他“四条腿”的那个或那些“四条腿”,而这些最热衷宣传“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的“四条腿”,随时可以变成“两条腿”,甚至已经变成了“两条腿”!
吉林大学
李明晖
-
飞翔的人生 ——对《给孩子的诗》有感刚拿到北岛的新作,马上就会被书名吸引《给孩子的诗》。正如同北岛在书序中写道的:“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
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刚拿到北岛的新作,马上就会被书名吸引《给孩子的诗》。正如同北岛在书序中写道的:“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
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加入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
诗歌除了铿锵高歌,也有阳春白雪,就如同人生有坚强也有柔软。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老师们总是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勇敢,却忽视了给孩子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剥夺了让他们可以和自己对话、和天空对话、和身边的一切对话的机会。而北岛恰恰借用了诗歌,让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翅膀。
记得法国诗人兰波最有个性的事情,就是在他18岁成年之后,毅然决然地封笔,因为在他眼中诗歌是青春中流淌的旋律,是青年人才有的激情。回顾中外诗人,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杰出的诗人都是生活中的“孩子”。不论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李白,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似乎诗歌的柔情要借助孩子般的视角,孩子般的语言,孩子般的想象。
诗歌拥有的正是被生活同化的我们所丧失的温暖与色彩。作为诗人的北岛看到了这点,他聪明地从孩子的视角选取了一些被我们成年人忽视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也会更受孩子们欢迎,作为成年人的我,虽然不是纯粹的诗歌爱好者,但也能从书中语言中重拾儿童般斑斓的梦幻: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依群的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从北岛的你是栅栏是墙垣,到顾城的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记得高晓松在回答清华校友时说过:“人生不止有工资、房子和票子,更有诗歌和远方。”也许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适合做一个生活中的“孩子”,但是偶尔停下脚步,用孩子的眼睛看看世界,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起一个温暖的名字。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
读《论语》做教育教学文章孔子的思想风靡遐迩, 《论语》走进我的教育生活, 深读《论语》原著,感慨万千,在教育教学上感悟有三。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孔子的思想风靡遐迩, 《论语》走进我的教育生活, 深读《论语》原著,感慨万千,在教育教学上感悟有三。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权,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仅仅局限在贵族阶层范围之内,其办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孔子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打破历史成规,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一事同仁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开创了文化下移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人类教育史上有革命意义的突破。
“有教无类”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今天开展的全民学习、全民阅读、以至于构建学习型社会都是对“有教无类”的传承和发展,是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就是实现中国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道路决定命运,民族要复兴,提升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全民族文化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强盛和文明。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教学文章,大兴教育实现强国之路。教育从少年抓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二、“因材施教”循序善诱的教育方法是教育史发展的首创。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实践的总结,它不分阶级、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
孔子学生除南宫敬书和司马牛外,其余皆出身贫家,孔子“因材施教”,弟子各有所长,孔子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首创,如有为政才能的仲弓,即冉雍,孔子认为他“可使南而”,即可做一个地方长官(《论语•雍也》);当仲工请教仁德时,孔子则侧重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燥,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有些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的性格偏差(《史记•仲尼列传》);樊迟理解能力比较差,孔子对他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中显得不厚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则比较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论语》的教育思想告诫教育工作者要立志,做好教育教学文章,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因材施教,循序善诱,要有大的教育观,着眼于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从儿童入手,着眼于未来,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年少年老,都要因材施教,循序善诱,提升全民族文化水平。
三、学思并重,传习结合,教学一体,奠定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论语•为政》)。东汉包咸《论语集解注释》说,“学不寻思,其意则惘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十三经注疏•为政第二》)。孔子自己十分重视学习,他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所以成为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是因为具有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做好教育教学文章,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传习结合”,要把传授知识和练习实习运用结合起来,使学员获得知识,通过浏览国开大学教学平台,获得学习知识,再通过网上师生互动,巩固知识,还通过讨论区师生共思,使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国家开放大学揭牌讲话中强调,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还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现代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为地方开放大学的成员,要以《论语》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调面向人人,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传习结合”, 从只关注专业教育向重视多样化教育转变。教育终将突破围墙的束缚,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学习,进而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
做教育教学文章,创建学习型社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能否圆满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需要全社会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共赴前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定将呈现教育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