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记了第一次听到杨绛这个名字是在什么时候 ,让我真正开始拜读她...票
忘记了第一次听到杨绛这个名字是在什么时候 ,让我真正开始拜读她作品是在她死后朋友圈刷屏的杨绛先生的称谓,以及写在人生边上的感悟。文学界能被称为才女的人很多,但是女人能被称为先生的没有几个,由此可见她是如何的杰出,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总是不卑不亢有着大智慧。钱钟书先生称赞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今天就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谈谈教育对人的影响。
杨绛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叫杨荫杭,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律师,在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做过厅长,母亲唐须嫈在上海女子中学务本女中上过学,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夫妻两人关系和睦,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在杨绛的记忆中,两个人从没吵过架,这种平静的家庭氛围,为杨绛提供了一个平和的成长环境,她温柔贤良的个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形成。
温柔贤良不代表没有个性,不代表怒不敢言。动荡的时代,在苏州读中学的杨绛有次被大家推举站在板凳上游行演讲呼吁人们参加革命,当时的苏州常有轻薄人欺负女孩子的事情发生,学校规定如果家里不同意就可以不用参加,对不愿意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挡箭牌,杨绛回到家就跟父亲商量了,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他义正词严地告诉女儿:“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在我们看来父亲可能无情或者冷漠,但是父亲想教给她的是其实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家作为挡箭牌,那只是一种逃避的表现。要想真正面对这个问题,就必须正面去解决它。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一有问题就往父母保护伞下藏,父母很乐意为我们遮风挡雨,但是父母总有一天也会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也应该从小锻炼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什么问题,都只有面对,才能很好地解决。一句简单的“Dare to say no”为她指引了前进的航线。
现在这个社会补习班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层出不穷,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逼着上各种兴趣班,当然家长们是出于一份好心,哪个父母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但是这真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吗?家长们真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意愿,问过他们真正的想法和兴趣爱好吗?繁重的补习班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他们依赖补习班而不把握好课堂,这反而适得其反,被强迫的学习可能会耽误孩子的一生,一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放开手让他们过自己的人生吧。
高中的时候,杨绛还不会分辨平仄声,这要在我们家长看来恐怕得急死了,她的父亲只是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果然有一天,杨绛把四声都能分辨出来了。孩子的发展都有不平衡性,有的孩子某个方面学的快,有的可能慢点,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是都没关系,因材施教慢慢来都会好的。
除了父亲的教育,从小受到爱读书的母亲的耳濡目染,杨绛也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学识上有很深的修养。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当父亲发现女儿对某本书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把书放在她的书桌上。但是如果杨绛长期不读,书就会被收回。这对杨绛来说,比惩罚还要难受。我们现在的父母很多时候都会要求孩子少玩些手机多看点书,但是自己从来不会言传身教的给孩子树立榜样。杨荫杭从来不会强迫女儿学习自己的理念,就算是女儿的功课做得不好,他也不会责备她。很多时候,他更习惯于让女儿顺其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呆板地说教或严厉地教育。孩子是未完成的人,她是她自己人生的主宰者,遵从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氛围,让我们一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
他是天生的冒险家,他是孤独的追梦者,一座孤岛,他用智慧创造生的...票
他是天生的冒险家,他是孤独的追梦者,一座孤岛,他用智慧创造生的希望,用胆量摆脱死的威胁,他就是鲁滨逊,一个绝不妥协于命运的人。
鲁滨逊出身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立下了漫游四海的雄心,所以他完全不顾父愿,去成为一名医生,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毅然决然的踏上冒险之旅。既然是冒险之旅,那前路便不可预测,也许等待你的是无尽的宝藏,也许是危险的深渊,但机遇与危险并存,才是冒险的乐趣所在,敢于冒险就不惧前路的危机,那背后定是美丽的珍宝。
人的一生,有许多条道路可以选择,这时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可能会为你们出谋划策选出一条最为平坦的道路,这样的选择没什么不好的,因为它安全并安逸,所以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做的,在这样一条平坦的道路上,既定的前行,即使遇到阻碍也只需奋力一跨,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但这样平坦的道路,走得人多了,便早已没了那诱人的宝藏,那么对于另外的一些人来说,这样的道路是不会带来财富与成就感的,他们勇敢的迈向那未知的道路,去找寻新的机遇。
可勇敢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智慧和坚持将带领我们向成功更近一步。正如鲁滨逊孤身一人漂流至荒岛,他把“家"安置在一个小山洞中,并设置了防范机关,寻找食物和水。他在捕食野山羊的同时还饲养它们,并收集种子,以便第二年扩大种植。孤独一人,也从不放弃,坚持的活下去,用智慧搏斗吃人的野人,收获了忠心的同伴,不断为成功增添筹码,最终走出荒岛,取得成功。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马云的成功,他本是一名英语老师,平平凡凡,可他不甘于平凡,他把眼光放在了在当时并不发达的互联网行业上,勇敢地走上了这条还未开拓的道路,从中国黄页做起,多次历经失败,可他不曾放弃,继而成立了阿里巴巴网站,开创了电商交易模式,让淘宝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最终成就了一个庞大的阿里巴巴集团。
《鲁滨逊漂流记》中,有一段话这样描述到“在人类的感情里,经常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一旦被某种看得见得目标吸引,或是被某种虽然看不见,却想象得出来的目标所吸引,就会以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动着我们的灵魂向那目标扑过去,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叫我们痛苦得受不了。”这或许就是对冒险精神最生动的描述吧,不甘于平凡,不屈于命运的安排,不断地为未知所吸引,用勇敢去探索前路,用智慧去辨别方向,用坚持去寻找一方更美的天地。 -
这是笔者来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二年,这所乡村中学,学校的年轻...票
这是笔者来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二年,这所乡村中学,学校的年轻教师本就不多,这一年,又离开了五位年轻教师。“留不住人啊!”校门口,老校长在长叹,远处,走来了那群脸上充满向往的乡村学子。
正当笔者被都市的繁华与便利所诱惑犹豫不决时,《一个人,拼的就是坚持》印入眼帘。这本书围绕“坚持,不放弃”,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进行阐释,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给梦想一点时间,给理想一把梯子,只要坚持,梦想就会变为现实。
回想初心,一心热血,只为寻找最质朴的教育,将最纯粹的教育带给最需要的学生。一年的青灯粗茶、一年的简衣敛食,让原本一腔教育热血的自己开始彷徨、犹豫、甚至是怀疑。
可,如此清简的生活,如何坚持下去?
《一个人,拼的就是坚持》这本书无疑是一剂雪中送炭的心灵汤药,它告诉我: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只要心中洒满阳光,你的世界就不会黑暗;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现在不累,以后会更累;现在不苦,以后会更苦。
合上书本,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坚持不在完美的宏大计划里,而在无数不值一提的小细节里。坚持并不一定是:每天都能拿出一小时完整地锻炼,先做十分钟拉伸,然后三十分钟有氧两次高强间歇再拉伸;坚持也不一定是每天都坚持五点半起床,喝鲜榨果汁,晨起读书一个半小时打鸡血打卡。大部分坚持都比这些还要渺小、枯燥、不值一提,甚至不可理喻。
坚持就是所有人在清风习习的竹林小院里顶着满头星光狼人杀时,你在乡下备课;在朋友和闺蜜一遍遍“你来不来?你怎么还不来的问询中,你在学校阅读;电视剧行进到男女主角酒酣耳热、全体人都磕着松子儿喝着鲜啤品头论足时,你在宿舍敲字。绝大部分时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坚持备课、阅读、敲这五分钟的字儿特别重要;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件事不能明天再做;更无法说出来做和不做有哪些区别。但坚持就在这些一个又一个真实发生的五分钟里。从来不在一份完美的、具体的、精确到每个小时的书面计划里。许多人总是希望先拟定一个完美计划,然后执行,然后坚持,最后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但真执行起来,开头能做到能每天,变成每星期一次,慢慢成为一个月,最后半年,年终的时候再忏悔,然后四处找那些所谓牛人是怎么锻炼毅力的。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以前胡适大师的留学日记曾火过一阵子,据相关人士统计:尽管胡大师天天自我谴责要戒打牌,结果从1911年2月5日至9月6日戒牌成功,胡大师平均6天打牌一次。在最频繁的七月、八月、九月,每3天就得打一次。现实中的我们比胡大师差多了,我们都是向往着君子的小人:立过许多长长短短的志。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忙碌和缺少毅力。所以还不如把眼光从一个完美的“大计划”调回到可坚持、可抵达、易执行的小目标。把你达成心愿的时间轴拉的长远一些,让每日负重的任务量轻一些,一样可以有扎实的进展。
学习、进步是渗透入生活工作人际交往每个细节的,宁可反复做精一件事,把它踏踏实实地做好,用好365个不起眼的5分钟。而不是凌晨早起读书,疯狂坚持一个月,疲惫一整年。一旦在每个细节里坚持,会需要更大还是更少的毅力呢? -
《人生的真相》,作者刘墉,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一个很认真生活,总...票
《人生的真相》,作者刘墉,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他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集,之中以连锁的方式述说了许多现实中的人生教训。文中述说的故事,很具代表性,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现实问题我们不可避免。如书中的富翁之死,面对金钱的诱惑,青年在迟疑中的思考让富翁步入了死亡。赵青天护航里的赵太太也许为了个人利益而丢弃了自己最本真的良心…等等。书中以短小精悍有趣、辛辣、血淋淋的故事为主,却在每个故事中揭示着人性的善与恶。娓娓道来,道出人性的复杂多变。
“目的可以通过迂回的方法达到”“机会自己创造,每个偶然中都有必然”“亲金钱,要放低姿态”“信用原则的建立,不一定要直接表现,而可以经由反射的方式达到”等等,这些都是书中的话语。书的语言很生动、对事的针对性强,很好的地揭露了人性,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性。动物尚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何况是人呢?而在另一方面,这本书更多的是教会别人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也努力地学习着。
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小到大,生活环境单纯而美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除了家就是学校,在我的心中这是个有爱、美好的社会,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相信世界就是如此的美好,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生活中我也是这么做的,能帮别人就尽量帮别人。可暑假里的一次被冒充的同事骗了几千块钱的经历,让我看到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生活中并不是你所有的善心都能得到善待的。古语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在付出自己的善的同时,自己要先学会去分辨事情的真伪、善恶曲直。吃一堑长一智,人性是有多面的,我们应该要好好认识和了解。作为成年人的我尚且被骗,何况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们呢?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可在美好的下面偶尔也会有阴暗,人生就像是一场修行,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种领悟,我们每个人都在边走边悟。我们要自己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在前进中,会不断遇到困难,会不断遇到我们意料不到的坎坷,而其中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事情。解决的方法,做事的态度,细心与警惕,耐心与坚持,诚信与认知,宽容与理解等这些都是必须的。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去品味生活,在书中故事的提醒下,我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到“人生的真相”,这样,我们在遭遇挫折时才不会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心灰意冷,才能坦然面对,才能积极应对,交出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过一个不悔的人生! -
夏日已至,想必瓦尔登湖边充斥着生灵的喧嚣,但我的心已如湖水般宁...票
夏日已至,想必瓦尔登湖边充斥着生灵的喧嚣,但我的心已如湖水般宁静了,我不敢宣称我读懂了梭罗,我只隐隐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寂寞。
梭罗是寂寞的。
来到瓦尔登湖边,亲手建起了一个小木屋,过了两年又两月自给自足的生活。于是,他把这两年的生活如流水账般记录了下来,甚至精确到一蒲式旱豆子卖出的价钱。可这枯燥的数字读来却像一首诗,质朴而自然,优美而流畅,像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卷,这是一种寂寞而又充实的生活。不仅仅是记录,他沉思,不是工作之余的沉思,而是抛下工作的沉思,他思考贫富美丑,思考内心的寂寞。
有人说他实在是太寂寞了。他会在积雪10英尺深的时候涉雪散步,去看望那些出没于野地的野物;他会花费整整一个下午来追逐一只每出水瞬间就大笑一次的潜鸟;他还会像小孩子一样一边看两族蚂蚁打架一边臆想这场激烈的战争背后的故事,他甚至还会把三只蚂蚁捉来关在一起,只为看一看结局,然后因目击了这场战斗在余下一天中既激动又痛苦。
有人钦佩他的随性,有人讥讽他把时间花在一些看似无用之处,但梭罗不在意世俗的 眼光,只顾追寻自己寂寞的内心。因此他才不会去干一些很少有人会去做的事情——他会早早地醒来欣赏黎明;他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在阳光下沉思。因为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这让我想起了拜伦的一句诗:“无径之林,几多情趣;无人之举,几多惊喜。”梭罗也正是在这种沉思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寂寞的内心。
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但他在经历了两年多湖水的洗净后,又返回了城市,这似乎不能称作隐士,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尊崇着自己的内心。由此看来,梭罗又是不寂寞的。
梭罗有许多朋友,但他们思想上有差异,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的确,梭罗像一棵树,一棵顺应内心,自由生长的树,他享受阳光,享受雨水;他想着,“我要向上生长,”他的枝干便撑开了;他想着,“我要向下扎根,”他的根条便深扎进土壤中。他的心与大地与天空联系着,与自然似乎合为一体了。他在向下扎根的同时也感觉到了其他树木的存在,那些树也许只是普通人,可恰恰是那最简单的思想最接近圣贤与真理。梭罗不需要与别的树木攀附,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他的心胸可谓装下整个天地,那么,他又何谓寂寞呢?
《瓦尔登湖》是寂寞的,属于一段宁静的田园生活与不寂寞的人。 -
《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十分著名的小说,每每读后都会被小说中主人...票
《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十分著名的小说,每每读后都会被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身上所有的精神深深感动,他值得我学习。
鲁滨逊是个勇敢的人,他面对困境不妥协,即使流落荒岛、孤身一人也从不退缩、畏惧,他用他的勇敢来抵抗一切。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强大的世界,而勇敢正像一把利剑,帮助你披荆斩棘,直抵成功。
鲁滨逊是个聪明的人,他懂得如何在困境中生存。懂得生存的智慧往往是最大的智慧。聪明的人总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一切困境,寻找到通往成功的路,这种幸运是他的聪明所得。
鲁滨逊是个自立的人,他能利用在荒岛中少得可怜的资源生活、生存,甚至让这座孤岛成为了他的特别的“家”,这种自立能力是惊人的。试想一下,如果把你孤身一人扔在荒岛中,你又会像鲁滨逊一样好好的生存下来吗?我稍稍一想就觉得甚是可怕,我可能会毫无方向、惊恐而死。而他,却在这座孤岛中生存了整整28年!
鲁滨逊是个不放弃的人。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也是布满荆棘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挡,源源不断、接踵而来。而真正能够成功的人势必是个不放弃的人。只有坚持、不放弃才能够有机会达到成功的彼岸。我相信这个道理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从《鲁宾逊漂流记》中得到了巨大的感悟,体验了鲁滨逊身上所具有的所有精神:勇敢、聪明、自立、不放弃。而这些精神正是像我一样的青年人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保留并且延伸这些精神,以此来获取人生道路上面的成功。
记得以前的我,面对失意时往往郁郁寡欢、消极萎靡,仿佛天空都变得黑暗了。而现在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我相信挫折和困境在人生道路上是不可避免的,而我真正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调整心态,勇往直前。要知道,即使是再巨大的风雨,也会有天晴的一天,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失意,而要放眼于未来的光明,带着你身上可贵的精神走下去,相信一定会能看见彩虹,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
暑假里一口气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票
暑假里一口气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语言故事情节方面《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述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此刻,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立刻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理解并喜爱: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正因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生们欢迎他,正因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正因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正因在节日,他们都能够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正因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说,他们能够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并且他确实带礼物给大家;尼考林卡。保尔康斯基高兴他回来,正因彼埃尔叔叔(他这么称呼他)是他羡慕与热爱的对象;客人们欢迎彼埃尔,正因他这个人总是能够使任何团体富有生气并且能够团结大家……
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向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儿女时都不允许自己在行为甚至在思想上对侄儿不如自己的儿女;她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正如丈夫罗斯托夫对她说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爱,而是正因可爱才美,“玛丽亚就是那个最美的女生!我最喜爱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从内到外,这个人物都是纯粹的完美无瑕的。尤其我最喜爱的场景是玛丽亚与罗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罗斯托夫立刻把这次会面当作一种奇遇,一个没有保护的不胜悲伤的姑娘,独自遭受到粗野暴动农民的横行!多么个性的命运把她带到我这来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么温柔、高贵!“关于爱情的名言。
玛丽亚的育儿日记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样对她的那种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惊异!娜塔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述跨跃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写到多情美丽的少女、又写到完全献身家庭——丈夫与儿女而完全抛弃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爱好和女生的修饰等等,整个小说中人物娜塔莎的变化是最大的。对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后的描述是我十分喜爱的,奈何拙笔不能表达深意,准备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当然还有安德来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发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亚……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为大家手笔、神来之笔! 托翁在描述环境和心理相结合的水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罗斯托夫第一次参加战争”他对死亡和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命的爱惜,写得太传神了!安德来公爵第一次“死”:“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感谢上帝……”太让人感动了!
托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来:“他和道黑图罗夫一样是一个不受人注意的齿轮,虽然这些齿轮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却是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全军的情形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的情形,它感觉到它自己的灭亡,却不知道它在做什么;他就好像一只被犬包围的兔子,缩着耳朵,在敌人面前继续躺着一样……
经过一个半月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一次深刻的净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对这本书,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后,又详细读了里面的精彩片断,并做了部分摘抄,从思想意识中竞有些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在此,我期望喜爱读书的人千万莫错过这本好书,不读《战争与和平》,枉称读书人! -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票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没有战争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然而现实是残忍的,让人窒息的。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正因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此刻他应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完美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着,只要能明白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票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述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在各个国家,军人都是崇高和伟大的,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但军人也是人,也有阴暗和脆弱的一面,部队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争权夺利和勾心斗角。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写的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敬佩。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就应珍惜此刻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就应从此刻开始把握!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票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
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