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个北京人,把北平的...票
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个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写出神韵来了。说看这书能激发出什么爱国热情是假的,我就是觉得做人要有做人的准则。北平沦陷了,日子还要过,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么怎么好,死也是为了活。我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来的就是懦弱无能。在我看来,乱世中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能够保全自身、保全家人,还能为别人多少也做些贡献,也是一种抗争。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毕竟,绝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善良,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到最后,连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么矛盾了。我说,小说写得残酷。我以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气,必会有一番作为。结果呢,就稀里糊涂地被钱诗人炸死在台上了。什么都没能做,心中怀着那么大的仇恨,什么都没做成,还不是让日本人害死的,是让大家最最敬重的钱诗人。大家说钱诗人是导师,太言过其实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为了爱国,又有多少是因为仇恨。如果他没有钱仲石那么个儿子,没有冠晓荷那么个邻居,谁知道他会不会像牛教授那样啊。因为国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个份上,任何人都会去反抗、去斗争。老舍也没想把他写成完人,他为了报仇害死了无辜的人,日后也必要为此而忏悔。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人品质低劣是罪有应得。而像冠晓荷和祁瑞丰,老舍简直都不愿意去批判他们,只说他们是无聊。他们是北京文化的极端产物,下场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汉奸、做特务、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后还是叫日本人给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岁月是最好的,对谁都那么客气有礼。可是到了战争年代,却只懂得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我不是不喜欢钱诗人,我对他就没什么感觉。但我喜欢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因为一个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别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堕落了。什么时候都要怀着希望,不能绝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
读《慢养》之后从慢生活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以后,慢成了都市中人追求的生活...票
读《慢养》之后
从慢生活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以后,慢成了都市中人追求的生活品质。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们是可以慢慢来的。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确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慢养》强调的是培养孩子一个好性格远比好成绩来的重要。但急于求成的中国家长们,会有多少接受这样温和平缓的教育理念。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每个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却不尽相同。按照孩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需要家长的智慧与无尽的胆略。
作者黑幼龙先生是卡耐基培训的主讲人,台湾著名培训师,多年的培训经验使他拥有良好的沟通力和处世态度,直接受益者就是他的子女。在他的观念中,没有什么育子宝典,只是尽一个做父亲的本分,让家更像一个家。他认为“家是一个同心圆。个人,夫妻,孩子,工作,由小而大,一层一层成为彼此间的紧密联系,即有想同的生命印记,又能保有每个人独特的本质,也造就了精彩有趣的家庭”。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制造了有利的环境,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奇妙的、复杂且难以解释的感情。
黑幼龙先生对于孩子一时的错误丛不否定,无论孩子在什么时候犯了什么错误,他们的父母始终是从心底里相信孩子的。从来没有认为一时的错误会是一种习贯。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状况来判断孩子的将来的好坏,不要现在就替自己孩子一生下定论,孩子应该慢慢来教。多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
孩子是慢慢长大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常常使得“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在许多父母的眼中得以认可。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只能借鉴,不能完全套用。
孩子要慢慢养大,确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然后在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
胡雪岩圆融人生的处世智慧读后感 &...票
胡雪岩圆融人生的处世智慧读后感
已经习惯了浅阅读。经常在网上猎猎奇,莞尔一笑;或者是涉及到几十人以上的生命安危的事情,胡发一顿牢骚;或者是听说一天蒸发了几万几十万亿的事情,事不关己的评述一番……说者无意,听者无心,就皆大欢喜了。至于写点东西,如同我那不懂事的孩儿,上了几个作文班,也没见有几次提笔,我有点随他了。
难得,静下心来。伴着孩子背诵拗口的古文的声音,在网上看看书,无意中翻到了此卷,泡上一杯茶,享受一下作者的才思。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却又信马由缰,偏颇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还有,希望未成年人能在家长陪伴下观看此文……呵呵。
一、对序言的感想。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看脸拼爹。想要任性都好像得有很大的资本才可以被理解被传颂被原谅似的,没人去追问到底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哪些是可以被原谅的,哪些是要被法律惩罚的。比如家长打老师、原配打小三,打了就打了,能看到热闹就好。如果幸运的赶上看热闹的时候蹦上几滴血又自己毫发无伤,那简直是可以阶段性循环炫耀的谈资了……
其实,我的意思是想说:读这本书,和现在的社会形态很冲突。因为大不了一位故去的古人,一生中传奇的经历又被人用另一种方式演绎了一下。而且冠以智慧之名,大谈官商勾结,和旧社会官场的黑暗。贪污腐败无能什么的,英雄身不逢时而气节可赞等等。等读了序言,心中稍安。不对,应该是读完了序言,才稍安。
“胡雪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虽然他捐了官,与官场中人多有往来,但他却一生都在经商。经商做生意,是胡雪岩人生的最大乐趣。与其说胡雪岩是在经营生意,却不如说他是在经营人际关系。”
我们国家其实很多文化的精髓当然还有糟粕,都是和人际关系相濡以沐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在哲学和文化领域都是重要的、经久不息的研究主题。据说这三个关系,也用来评判一个伟大的电影是否伟大的重要元素。
好在目前能传承下来的惊世之作,还能够撑出一个比较能看出框架的文化体系。然而多年理解以及学习方法偏差,绝大多数民众有了解又不得要领,一千个读者只看到有一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考生中只有一套标准答案。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只要自己有本事,就能怎么怎么样,等到碰了一鼻子灰和满头包的时候,有的习惯了,也有觉醒的。其实,现在还好些,可以在专业课和教科书看到《人际关系学》了。但不少还沿用比较落后的学习方式,就像我的孩子像背绕口令一样背诵那些颇有深意的文章一样,而且会背了,就算学会了。
很多人已经忽视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更迭,有时津津乐道大行其事的,有时讳莫如深决口不提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经事立足的一个基本条件,有的时候它是一个暗盘,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不说。类似的很多暗盘,陪伴了中华文明很多年,我不置可否,我没有权利评判。
“胡雪岩为人处世的哲学,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由于胡雪岩的宽容、仁厚、侠义、慷慨,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都愿意与之结为朋友,同时也在胡雪岩的许多事情上给予了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支持。”
这里面的几个词,实在是有现实意义。如果谁能做到这几点,相信40岁之后,社会地位也低不了。
“做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免不了与人打交道,因此学会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胡雪岩为人处世的许多方法与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两句话,顺理成章,朴实却又管用。
“但是其中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胡雪岩的兴起,有着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定土壤。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不是独立阶级,他们是官僚的依附者,因此从本质上讲缺乏公平竞争的基础,所以也不可能出现商业的真正兴旺,最终也导致了胡雪岩的破产。”
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一段,因为这段写出来了,才令我“稍安”,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作者的观点。也让我感觉到了,胡雪岩这位优秀同志的晚年不幸是有原因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成功商人,胡雪岩同样如此。我们学习他的优点长处,对于其糟粕、不好的东西加以摒弃。只有运用扬弃的观点学习胡雪岩,才能学到其为人处世智慧的真正精华,为自己所用。”
这段话,有几句是我这辈子经常面对,又经常无法诠释,经常能安慰自己,却又经常搞不懂的——“学习他的优点长处,对于其糟粕、不好的东西加以摒弃。”没错,就是这句,让我觉得我的判断能力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二、对部分内容的感想。
“智慧一: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算什么好汉?”胡雪岩要的就是自己做主。所以他从一开始就要自己当老板,就要开办自己的钱庄。
胡雪岩深谙为人处世的哲学,一心想打开自己的人生局面。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凭自己的实力创出一片天地,就有了自己的人生位置,但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有些人之所以处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位置。因此,胡雪岩认准了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立门户。
俗话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其道理就是告诉人们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就是自立门户、自己做老板,其实这是一种不甘受制于人的强烈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通常表现为一种不肯甘居人后的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具体体现。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也正是一个始终渴望取得大成就的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说实话,就我目前而言,我不怎么喜欢这段话,可能是我的理解有偏差,但是我真的不希望太多这样文字出现在本已浮躁不堪的社会之中。可能因为我老了,没有什么还能刺激我的荷尔蒙了;也许也因为我相信过但是没如愿吧……总之不太喜欢。
不过我找到了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就是下面这段:
“在胡雪岩脑子里始终有这样一个观念:“不遭人妒是庸才”。这话反过来推理: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才华出众之人。因此,胡雪岩在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往往对那些在社会上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更加给以扶持。因为胡雪岩知道,能够成就大业之英才,往往是不见容于人。从这里既可看出胡雪岩识人用人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更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较之一般人更为深远的用人眼光。”
我在这段话中找到了一些共鸣,就是胡先生的一些思维问题的方式居然和我很像!
你猜错了——接下来我不会去想:那为什么我没成功呢?!我会去想:学我的吧,给版权费了么?还能不能找他要去呀?
哈哈,开几句玩笑,别见怪哈!
我真的早就感觉到了一个事:就是在中国,别说在中国了,因为生在中国我也没去上几个地方。这么说吧:在我家附近这嘎达,凡是大家都觉得好都扎堆做的事,大部分都不太好。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哈,就是有这种感觉呢?
打个比方:大家都觉得龙年、马年好,扎堆生孩子。别的不说,费用高、床位少甚至连月嫂都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如果还能往后延伸点思想的话,这茬人,入托、上学、就业、择偶也都……一帆风顺的吧,积点口德。
再打个比方:歇罕上啥往死买,前两年品牌、黄金、奢侈品,就像不要钱似的可哪去买,越买不着越加价买,能买上的人有着极强的心里优势和在集体中的荣誉感!这两年好点,最起码苹果还是健康的……反正我是都没买,没钱!
现在都快十二点了,我大半夜的写这些干啥呢?你说,我是不是虎。
-
《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一部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票
《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一部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这部名着主要体现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他个子不高,是只从怪石中蹦出的神猴,他住在花果山,与那里的猴子们成了亲人。后来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之后,被唐僧救出,并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悟空降妖除魔,立下了大功劳。所以,我很喜欢他。
在《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只见孙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计谋,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为孙悟空在伤害生命,所以把他赶回花果山。但是等唐僧被妖怪抓走后,猪八戒去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唐僧获救了。是啊,我们应该学习孙悟空的那种不计较,知恩途报的精神。
-
千百年来,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前赴后继...票千百年来,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可谓是历经无数磨难。然而,自由原本属于天赋人权的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恰如牛有垄断牛逼的权利一样毫无争议,但是这毫无争议的自由权却被垄断在别人的手中。
没有自由的社会,自由才显得难能可贵。自由被剥夺者又该如何从那些握有他们自由的权力之手中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自由呢?
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不能指望官僚主动进行官僚制度改革。当自由的权利被剥夺的时候,曼德拉并没有像沉默的大多数者一样选择隐忍,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抗争。历史学家吴思认为,通往自由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条,政府主动给予他们自由;第二条,人民推翻政府,从而获得自由;第三条,人民和政府势均力敌的时候,倒逼政府给予人民自由。对于南非来说,前两条道路要么不切实际,要么充满血腥,所以曼德拉选择了第三条。当第三条路行不通的时候,他才被迫放弃了非暴力运动而改为武装斗争。
又诚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鲁图利酋长所言:通往自由的道路避不开十字架。无论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还是武装斗争,不但没能获得原本属于他们的自由,反而还导致他们更多的权力被剥夺。同时,被剥夺的还有一批为自由而斗争的生命。
政府的血腥镇压不但没有吓退曼德拉,反而更加坚定了曼德拉为自由而战的决心。为了人民的自由,曼德拉也失去了27年的个人自由,但是他从未怀疑过自由将会有到来的一天。如今,在南非人的眼中,曼德拉被看成是国父,是南非的神,是圣人,但是曼德拉更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也曾有过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是否值得那样做的怀疑,但他的良心以及对南非人民苦难的同情让他一路坚持到底。他说:“勇敢的人不是毫无畏惧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惧的人。”
在27年的牢狱生涯当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斗争,这也致使他成为了“全球最著名的囚犯”。在出狱之后,他也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完成了“全球最著名的囚犯”到“全球总统”的蜕变。虽然他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利的拥有者,但是他却从不贪恋权利。在当了一届总统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总统的职务,然后在妻子的陪同下“隐居”在约翰内斯堡内,很少露面。
从《曼德拉传》中,让人领略到曼德拉为自由而斗争的艰辛与坚持。我们相信,曼德拉为自由而战的精神将永远定格在南非的历史中。 -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票
-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朝洪应明,字自诚,号...票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朝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是一本格言体写成的集子,关于书名的由来,有人认为语出 性定菜根香 ,有人认为由宋代儒者汪信民 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这句话化用出来,另外也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孔兼为《菜根谭》所作的题词中有这么一句话: 谭以菜根名,固自清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 这句话大概意思说:这本书以 菜根 命名,是因为作者在人生清苦历练中悟出道理来,而且悟出的这道理是作者经历风波、坎坷的体现。 菜根 是一种清苦的东西,而菜叶的苦味却全由菜根提供、生长出来,可见人生的乐境由苦境出来。
《菜根谭》这本书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还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思想,就是要提倡中正平和、通融豁达的精神。比如其中说道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 就是要求我们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再比如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隐讽之;今日不悟,候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也是要求我们要有豁达、大度、平和的精神。
-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票“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后来纵览全文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口中说出: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己做了贼,做人还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可以变成我们的乌托邦呢!
-
《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票
《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画和咏赞农民举事的伟大历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期的宋江农民起义为体裁,具有活力地叙述了举事的发生、进展和最终结局,刻画了一系列农民举事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形态民众对统治者阶级的抵抗斗争。它使用完全的白话,达到达绘声绘影、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稳固建立了语体文体在小说创编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霸占崇高地位,对苗裔文学具备深刻长远影响。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向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迷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最为悲情的人物摸过于豹子头林冲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林冲的遭遇应是让人怜惜的、同情的,可也是让人气愤的,气他的一直抱有幻想,愤他的一味忍让、不知进退。
悲剧的结局。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108位好汉还剩下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再次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我只希望《水浒传》永远只是传说,而不是现实!
-
含笑的悲剧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不只...票
含笑的悲剧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