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写关于《平凡的世界》的一点感悟,由来已久。最早遇见这套书是在上中专...票
想写关于《平凡的世界》的一点感悟,由来已久。最早遇见这套书是在上中专的时候,那时酷爱读书的我,每每空闲时间就留恋于校门口一位老爷爷的书摊前,总是想把老爷爷的书都据为己有,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时每月少的可怜的生活费维持每月的温饱都成问题,又怎能有闲钱买书?囊中羞涩的我节衣缩食中选择了这套书,最大的原因就是实惠—— 一套三本。入手的那一刻欣喜若狂,一路狂奔回宿舍,开始了忘我的拜读,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套有着时代意义的小说。
《平凡的世界》一本那样平凡而真实的书,只是在那个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双水村的小寨,没有惊天动地的撕杀,只是在倾诉着融融的亲情,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只是诉说着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们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的海誓山盟,只是在把爱的种种用那陕北风情道来。《平凡的世界》里全是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情节,双水村、垭子口,黄源县,以及那些窖洞,一种温馨瞬间袭来,无形中己温暖了我们的心,所描绘的是浓浓的爱,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亲情、对友情、对爱情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与希望。
我最喜欢的是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由于家庭贫困,成绩突出的兄弟俩都没能完成学业,而是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哥哥孙少安办起了砖场,历尽千辛万苦使自己的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弟弟孙少平回到农村后也历尽波折,从农民到乡村教师,又到朝不保夕的揽工汉,再到煤矿成了一名矿工,由于表现突出当上了班长。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困难面前从不认输。他们一点一点、坚韧不拔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就是这部书的主旨——平凡,平凡中的人物,在努力的生活,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虽然生活苦点,累点,但是孙家的少安和少平一直在努力。
由此我想到了父亲。父亲和作者路遥同龄,生于苦难的时代,经历过六零年的挨饿,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又中断了父亲的学业,回家务农。七口之家在当时的生活是特别困难的。小时候,父亲饿的半夜起来跑去豆腐坊吃过豆渣,下雨天没有衣服穿,只能是坐在炕上等待衣服干……贫穷,才会进取,父亲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最后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这部书还有便是它的时代性。从建国初期直至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后来,无一不体现了社会鲜明的时代感。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把孙少安拥上了可以施展本领的舞台。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他的内心里又布满着起伏不已的冲撞,这种冲撞打破了他艰苦创业的稳定心态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时代转变中走上了重新选择的新路。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金钱观,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财毕竟是身外之物,我们更加珍惜的东西应该是亲情、友情、爱情等,否则人就穷得只剩下钱了。
《平凡的世界》给予我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它改变我的思想,行为,态度。年少时觉得自己生活那样贫苦,读过此书才发现,与文中人物的生活境况相比,我感觉现实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已过不惑的我,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平凡的人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
《红楼梦》中的一众女子,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真个是,说不尽的繁华锦绣...票
《红楼梦》中的一众女子,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真个是,说不尽的繁华锦绣事,道不完的儿女痴情人。却唯有惜春迎春二人,总是隐身在众女身后,称得上是十二钗中的透明二人组。
流水落花春去也。其时,憔悴损,东风摧折百花残,纵有惜花人,奈何已零落。
惜春,这个名字,已透出几分繁华落尽的悲凉。
惜春的排位虽然跟着荣国府,但她却不是荣国府的人。
她的父亲是那个只顾寻仙的贾敬,她的哥哥是那个行事荒唐的贾珍,她的家是那个乌烟瘴气的宁国府。
她在书中的出场毫不惊艳,只有八个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正该在父母怀里打滚撒娇的时候,小小的惜春却已经在不属于自己的荣国府度过了不知道几个春秋。她就这样从小在亲戚家里住着,虽被众星捧月般的侍候着,身边却没有一个可嘘寒问暖的人。
惜春似乎是个极沉默的姑娘,她总是隐藏在一堆衣香鬓影之中。听曲文、开诗社、城外打醮、群芳寿宴,处处有她的影子,她却又总是默然无声。
我们不知道的她的性情她的爱好她的容貌,单独提及她的情节实在太少。
一是周瑞家的去给她送宫花,她正与小尼姑智能玩耍。 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
这是惜春在整部书中的说的第一句话,倒还充满了稚嫩的天真。却不知一语成谶,在懵懂间写下了自己的未来。
一是元宵节大家制灯谜取乐。她做了佛前海灯谜,这漂浮游荡之物,预示了一生清净孤独。
一是抄检大观园之时。丫鬟入画替自己的哥哥收的物品被查了出来,她丝毫无回护之意。气得尤氏骂她糊涂。
她当然不糊涂。
惜春年纪虽小,心神却老成。这由不得她,都是环境逼出来的。
父亲只知道烧丹炼汞,哥哥只晓得花天酒地,嫂子形同陌路。整部书中,除了七十四回尤氏来找过一回惜春,父女、兄妹、姑侄之间交流居然一点也无。宁国府不像是家,倒像是一个客店。
那荣国府这边就是家吗?
她不过是贾母的侄孙女,看在同宗的情分上接过来照顾。但本就有万千宠爱的宝玉,后又来了疼不够的黛玉和会做人的宝钗,连亲孙女迎春都没了存在感,更何况是惜春。
她就是一株渴水的幼苗,在最需要关爱的成长过程中,却只找到了一片沙漠。
贾敬、贾珍、尤氏、贾蓉不在乎她,她又何必去在乎他们呢!
于是,秦可卿身死,贾敬去世,身为至亲的惜春毫无表达。也许,在她的心里,与父亲兄长早已是形同陌路了吧!
惜春不喜欢宁国府。
宁国府是什么地方?
柳湘莲与尤三姐定了亲,一听说三姐是贾珍的小姨子,便跌足大叫。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可见宁府在外头是什么狼藉声名。
所以惜春不得不想法子和那边划清干系,正如她所说,若是连她也编排上了怎么办。她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儿家,沾染上半点这样的污秽,都足以轻易的毁了她。
她所想的,也不过就是独善其身。
但没了宁府,荣府就能给她想要的清白吗?
惜春一天天长大,看着富贵逼人的大姊姊元春莫名身死,看着懦弱的二姊姊迎春被亲父卖嫁,被亲夫虐杀,看着精明能干的三姊姊无奈远嫁,看着大观园中风流云散,她怎能不知道这一切都快到了尽头。
谁也靠不住,她只能自己想办法保全自己。
她出了家。
佛是她寻到的大光明,她借此逃脱了“被打,被杀,被卖”的厄运。也从此晨钟暮鼓,佛前挑灯,消磨此生。
她没有了,也没有悟,只不过是灰了心。
尤氏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可是,在她藕香榭的卧房“暖香坞”中,却曾是温香拂面。
又有谁的心,生来便冰寒彻骨呢!
大观园的那副画,她到底没有画完!
多少年后,缁衣乞食之时,她是否还会记得,当年那村姥姥来到园子里的时候,她也曾是一个眉眼弯弯的少女,也曾笑得滚到奶娘的怀里,让她揉一揉自己笑疼了的肠子。
那园子,想必已经是蛛丝结满雕梁,那画台,也当是细尘铺得狼藉。画上的旧彩,也应淡了吧!园中的春天,也应散了吧 -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票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心怀家国者为大。“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营造艺境,便要“写境”与“造境”。“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票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爱的教育》这本书,对我和儿子来说,是暑假里最清凉的营养品。
每天清晨,伴着煦暖的阳光,沐浴夏日的微风,我和儿子便开始走进亚米契斯为我们营造的爱的世界,走近书中的每个人物,体会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爱,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生。默默品味、静静思考我们的人生,渐渐收获“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书中充满了爱的温情。意大利民族独立战争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自由、民主生活,社会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同情、谅解、互助。借此,作者创作了此书,目的是让人们感受爱、享受爱,用爱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整个世界在爱的普照下熠熠生辉。
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上四年级的男孩,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他的父母像老师一样,时刻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
书中爱国故事很多。伦巴第的小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少年鼓手虽然中了枪,但为了祖国的安危,忍着剧痛,坚持着找到了救兵;帕多瓦少年虽饱受困苦靠施舍度日,但当他听到那些人辱骂自己的祖国时,他毅然决然地将钱砸还给他们,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我和儿子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回想过去,在中国也发生过战争,但我们国家没有被打倒,而是重新站了起来。经过战争的洗礼,祖国的人民更顽强了,更有凝聚力了!由他们,我和儿子也历数了我们民族的小英雄,并回顾了他们的故事。雨来、王二小、刘胡兰……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英雄,热爱国家,肯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出一切,才有了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才有了现在我们幸福的生活。这,便是金银不换的赤子之心,便是深如海水的眷恋与热爱!
诵读这本写满了“爱”的乐谱,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万里寻母记》。讲的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男孩马尔可,为了寻找杳无音讯的妈妈,历经了无数的坎坷与艰辛,最终找到了妈妈。可是,这时的妈妈已经得了重病,并且放弃治疗。就在妈妈生命垂危的时候,见到了马尔可,妈妈竟主动要求治疗,并奇迹般地治愈了!试问: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一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坚持走下万里寻母路?又是怎样的求生欲望,让骨瘦如柴时刻面临死亡的母亲,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答案平凡而伟大:那,便是爱的力量。
读《爱的教育》,让我和儿子走进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感动的同时,引发了我们对爱的思索。
我对儿子说,也是对自己说,“百善孝为先”。“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父母,体贴父母的艰辛,懂得付出,勇于担当。
面对面前的儿子,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人父母,我们要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会爱自己,更要学会爱他人;要学会尊重、关爱、友善与感恩,让爱在孩子的心里扎根,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我的职业又有了深入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若爱,请深爱;若教,请全力以赴地教。因为,我们是开启他万千世界的指路人,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他的未来。要关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孩子学会感知爱,学会给予爱,培养孩子爱的态度,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荡漾在我心头。朋友们,请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吧! -
今年暑期,我阅读了俞敏洪老师的著作《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本书。臧克...票
今年暑期,我阅读了俞敏洪老师的著作《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本书。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益友良师般的好书。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全书从头至尾讲述着有关青春、有关梦想的话题,字里行间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拼搏与奋斗,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踏过人生路上的艰辛和坎坷,最终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书中娓娓道来的关于青春、梦想、成长、奋斗、事业、生活的励志感悟,真实地再现了俞敏洪老师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奋进的向上精神。这本书文字如一股清泉,荡涤心扉,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读罢给人情感上充盈,给人精神上鼓舞和力量!
捧读此书,我完全被书中动人心弦并富有感染力的内容所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
此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特别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自始至终都能保持着坚韧乐观的积极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人生路上面对坎坷和磨难,面对不幸遭遇和失败,俞敏洪没有就此一蹶不振,颓丧萎靡,反而却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他在困难面前越挫越勇,绝不服输,这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让我由衷地敬佩。
在书中,俞敏洪老师提出了很多如“青春一定要有梦想”、“内心有渴望,更要付诸行动”等催人奋进的理念。同时,他鼓励每个人不要“低估自己或别人”,在遇到苦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气馁不放弃不逃避,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要“穿透黑夜看到星光”。美好的青春,总会有一些绮丽的梦想让我们去追寻、去实现。在梦想的路上,一定要满怀自信,用力拼搏,用自己的力量让青春绽放出最美的光彩,去实现人生灿烂的梦想。这些引领思想、正能量十足、激励人生、为梦导航的句点,如给人注射了一针强有力的兴奋剂,让血液沸腾,让灵魂震撼!
每一个人都会有美好的梦想。诚然,这美好的梦想实现起来确实有难度有阻碍,不然它就不是梦想了。然而,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生命就需要突破,突破,再突破。敲开梦想大门前,挡住我们前进步伐的,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梦想路上,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所能做的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克服一个个困难,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追求梦想,我们千万不要被自卑所控制,要相信自己。“到达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第一是雄鹰,靠一双翅膀,轻而易举飞到金字塔顶端。第二是蜗牛,通过巨大努力,最后终于爬到金字塔顶。”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哪怕我们是一只移动缓慢的带着负重的蜗牛,哪怕付出的辛劳再多,也要坚持向梦想进军,要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如果你内心只有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有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梦想也是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这颗种子植于心灵的沃土上,我们就要有远大的目标和顽强的毅力,决不能让这颗种子的高度低微渺小。“一个人就像一株植物,如果内心没有渴望长大的种子,他就永远长不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安于现状,要逼自己一把,让自己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自信起来崇高起来,突破自我,破茧成蝶,我们就将创造出神奇。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点亮生命,不能等待,光彩世界,要有梦想。因此,即使再平凡,心中也要拥有自己的梦想。
梦想不负青春,青春不负梦想,在美好的年华里,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在人生的波涛里乘风破浪,为梦想纵情驰骋吧! -
平凡的世界有着一群平凡的人们,平凡的人们创造着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生...票
平凡的世界有着一群平凡的人们,平凡的人们创造着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生显示着平凡中的美丽。这是陆遥的《平凡的世界》的主题,顺着这条主题我追逐着平凡人们的足迹,感受着他们的真心与真诚,激励于他们的善与美,真与纯。如果说这部书让我开始了解生活了解人生,那么我要执着平凡,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如河水般地流淌不息……
《平凡的世界》叙述的是几个平凡人的故事,他们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伟绩,也没有显现过惊世骇俗的气节,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求索着,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渡过的,尽管命运的不公,尽管社会的残酷,尽管生活诸多的挫折,可是他却没有痛苦于历史中,没有埋怨,没有委屈,在青年时期毅然走出家乡,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当过小工,当过矿工,住过大街,睡过冷房,过着平凡再不过的生活。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却选择了留在煤矿,这不是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毅然选择了平凡。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并选择了平凡。他的思想在这平凡中得到了升华,意志在这平凡中得到锤炼。当他经历过风风雨雨后,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已经不再是平凡的毛头小子了,他是个有思想,有追求,坚强勇敢的铮铮男子汉。虽然他还是平凡,但平凡不是平庸,相信他会在平凡中显示出他的人生美魅力。
田小霞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女儿,按照人们的普通想法,她应该只有鲜花和欢笑,顺理成章的享受父亲的待遇。可是她没有,在身份上她没有公开,在生活上她没有特殊,和普通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作为地委书记的女儿,她爱上了矿工孙少平,这似乎是不正常的,但她用平凡人的行动证明了这种关系的合理性,她是高干的女儿也是普通的平凡人。在她的身上,这两种身份是不对立的,而且是完美的融合,在融合中表现了大方、高雅、美丽。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尽显了她的无畏、豁达、无私……
林肯说:“做个平凡的人真好,因为上帝最宠爱平凡的人,要不上帝为什么创造那么多的平凡人”?歌舞升平总是梦,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我看完《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获,最真切的感受! -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幸看到了电影版的《老人与海》,故事中那个瘦弱衰老...票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幸看到了电影版的《老人与海》,故事中那个瘦弱衰老的桑迪亚哥,展现出了一种无畏任何风浪的勇气,这份坚韧和勇气,像一粒信念的种子在我内心深处扎下根来。每当遇到难以跨越的境遇,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它,再次品读回味,重温那股永不妥协的力量。
初见电影《老人与海》时的我8岁,刚上小学,虽然听不懂内容,但是老人同怪物般的大马林鱼殊死搏斗的场景,看得我目瞪口呆,当时到底是害怕还是兴奋?很难说得清楚,或许还是害怕多一点吧。老人同大鱼开始了三天三夜的较量,不管是巨大的马林鱼如何的施展它的威力,那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都紧紧地抓着绳子,始终没有放手。让我感到,原来人的坚持和勇气可以形成这么强大的力量。
第二次读它是2006年,当时的我刚步入社会寻找工作,多次碰壁而撞得灰头土脸的我,孤单而沮丧,感觉自己像处境贫困窘迫的老人桑迪亚哥,于是再次捧起《老人与海》。
“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就在老人就要回到家庆祝胜利的时候,一波波成群的鲨鱼来撕咬被捕获的马林鱼,老人又拼尽全力和鲨鱼们搏斗,直到的马林剩下一具巨大的骨架。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读到这里,故事结果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老人崇拜,老人赢了!赢在不惧狂风巨浪、不畏命运的嘲弄,赢在风烛残年躯壳里深藏的坚韧不屈高贵灵魂。
第三次读它是在去年的春天,现在的我接近不惑,整天是繁忙工作和琐碎的生活,麻木又有点浮躁,却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是什么呢?寻思了好久,或许内心还在呼唤着那个倔老头和那片大海。
在读到“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种矛盾而又复杂的情绪:老人与海,既展现了人类敢于征服自然的勇气,也体现了对自认热爱与敬畏;既有对杀死马林鱼产生的不安、内疚,还有为赢得生存尊严和荣耀。
当读到“我的愿望太多了。但眼下的愿望就只有这个了。他竭力坐得舒服些,好好掌舵,因为感到疼痛,知道自己并没有死。”的时候,我认识到正是因为悲剧与疼痛,才能让我们在麻木精神得以清醒、消沉意志得以唤醒,重拾那份坚持和勇气,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 -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票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多么卑微,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倔强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都能在我们的心里引起共鸣,触及我们的心灵。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
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农民的生命同伟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我们心理上总不愿去接受悲剧,所以很多作品多以大团圆结局。然而,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而正是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动人的一种美。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显得更美,把这种美称为残缺的美。正是书中人物结局如此安排,真、善、美的统一,使读者唏嘘不已。
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情绪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
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着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示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可是,又有谁不期望自己可以拥有天长地...票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可是,又有谁不期望自己可以拥有天长地久,刻骨铭心的爱情呢!就算相思再苦,离别再痛,那甘之如饴的情动感觉也会让人宁愿品尝忍受相思之煎熬。
重读《浮生六记》,再次体会了作者沈复对爱妻芸的相思之切。失去爱人多年之后,回首前尘,恍惚间顿觉浮生若梦。梦中的芸翩跹而至,一幕幕相知相爱,鲜活跳脱的场景如一帧帧,一卷卷影像浮现在作者眼前。不把那份情爱写出来,又怎解对芸的切切相思!
沈复,可以娶到芸——语堂先生口中的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何其幸也。有多少人,在爱情随风而逝,在婚姻中苦不堪言之时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初见时的怦然心动,热恋时的你侬我侬,婚誓时的死生契阔,地老天荒,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洗礼下,大都变成了心静如水,平淡无奇,甚者则心如死灰,反目成仇,下一世也不要相见才好。
而沈复与芸,即便到了生死别离之时,也仍然相爱如初,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怜羡。
读了《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便可知这对夫妻有着共同的兴致爱好以及相同的三观,这是二人相爱一生的关键所在。沈复一生不求功名,不成大事,只喜吟风弄月,玩乐不羁。芸从不要求他追求功名利禄,粗茶淡饭,荆钗布裙,依旧笑若春风。处处与其投机,并非芸假意逢迎,实为与其夫趣味相投也。芸聪慧,与沈复议李杜唐诗,论经典古籍,都颇有其独到见解。于情致,二人就连玩耍之心都并无二致,如扮男装出行,与船女戏酒。夫妇二人,又有许多共同的‘物外之趣’。插花,择石,做蝴蝶标本,制假山盆景,移动屏风,荷蕊醺茶,足见其二人生活态度何其豁达,情趣何其高雅。就算经家族不容,长辈烦弃,几度漂泊,陋室简居,却一直雅兴不减,感情笃深,不谙世事。
“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芸的理想生活,沈复深然之。可是,当生活真正出现窘境,衣食无着的时候,作为一家之长的沈复却没有能力解决生存问题,三日所得不堪一日之出,芸重病连药都吃不起。这不得不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生活的角度来看问题。
夫妇二人相知相爱一辈子,不介意粗茶淡饭,只爱玩乐逍遥,虽令人艳羡,可他们可曾为一双儿女考虑?可曾为日后乃至当前的生活窘境考虑?从当下来看,沈复算得上是一个不求上进,对家庭不负责任的男人。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芸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当时的芸,有没有想过,如果她的丈夫可以多一点点赚钱的能力,是不是她不至于早死,她的儿子也不会早夭,她的女儿也不会可怜巴巴地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负担起生活的重担,最终不得不去人家当童养媳呢?而如果沈复有些上进心,有些经营生活的能力,有些为父为夫的责任,他就可以让妻儿过好一点的生活,至少可以为爱妻请名医医治,不至于那么早就亡故啊。
又有诗云,“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那些处在深闺,寂寞冷寥的达官显贵的太太们,可有多少发出过这样的慨叹呢?一生尽享荣华富贵,可是,她们与她们的夫婿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要说一起游玩赏乐,恐怕连话也多说不了几句吧!这样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
芸青春早逝,但与沈复缱绻厮守在一起的日子,恐怕比别人几辈子的都长。两个人在一起的欢声笑语,发自内心的轻松自在,酣畅淋漓,又是多少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呢!如此看来,爱情和生活,兼得者甚少,如此两难,何以两全呢?
再读《浮生六记》,除了再品芸的可爱,作者的文笔,夫妻二人的闲情雅致,伉俪情深,痛作者亡妻之痛的同时,我想到了残酷的现实的一面。爱情与生存的两难,于当下,也许是个伪命题,可是当时,病中孱弱的芸,与儿女诀别的芸,奄奄一息时的芸,真的没有多想吗? -
《红楼梦》中,亡去的人自有亡去的道理,这道理,却是如此的惨无人道。掩...票《红楼梦》中,亡去的人自有亡去的道理,这道理,却是如此的惨无人道。掩卷长思,《红楼梦》中,最让人不能释怀的是金钏、晴雯、黛玉之死。
黛玉是寄身贾府的近亲,因和宝玉的爱情惨遭断绝而伤心致死。她的死自然是贾氏家族势力的逼迫。而金钏、晴雯则是为贾府遮羞而活活冤死之魂,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对王夫人和贾母的着墨,多是以宽厚、仁慈示人.而作为封建制度的卫士,她们这“宽厚、仁慈”却是泛着腾腾杀气的蛇蝎心肠。
金钏是王夫人的贴身丫头,自幼在贾府长大,服侍王夫人十年有余。是一个稚气未干、情窦初开的天真女孩。宝玉自幼与众女孩耳厮鬓磨,从无顾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意识开始增强。金钏聪明、活泼、模样可人,着宝玉喜欢。金钏与宝玉年龄相仿,情窦初开,喜欢宝玉。然而正是他们这浅浅的喜欢,为金钏招来了杀身之祸。
就情感而言,宝玉和金钏只不过是男孩女孩之间的相互吸引,尚谈不到爱情的层面。然而王夫人对于这可以理解为孩子间的“胡闹”,却是万分的不容。“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最终投井自杀。
之于一个视封建礼教为生命的人,决不允许自己高贵的儿子和一个“下贱”的丫头勾来搭去。其实宝玉和金钏暧昧的事,错在宝玉。然而自古只有奴错,哪有主错!王夫人作为封建贵族的家长,只责罚金钏,而且不顾十年侍奉之情。对于金钏的死,也只是轻描淡写用十两银子打发了完事。
可叹一个青春正在、芳华正茂鲜活的生命,香消玉殒,让人世间凭空多了一段怨仇。从此无人提及。让人不禁掩卷长叹。
至此,万夫人的淫威尚未发挥得淋漓尽致,直到晴雯的死,才更显示出封建制度卫道士的狠毒。
晴雯是宝玉房中的丫头,这个丫头却是美貌与伶俐并重。重情重义,正义感十足。
封建社会历来只有主子哪有奴才,主子美貌、有个性,是理所应当的。奴才如果美貌并有个性?也不过成了“媚惑他人、掐尖要强”的狐媚子。晴雯就是这样一个牺牲品。
晴雯性子火爆,富有反抗意识,从不让人,任你是谁也敢说理、顶撞。在得知坠儿偷拿了平儿的镯子后,晴雯火爆脾气终于忍耐不住,出手教训坠儿。晴雯也是聪明的,当婆子们因为嫉妒意欲害她时,晴雯随机应变,虽然受了些委屈,却凭冰雪聪明躲过一劫。谁知竟躲不过一世!
因为傻丫头拾到的淫物,王夫人感到自己的身边有着不稳定的因素,又因为下人的蛊惑,派奴才抄检大观园。晴雯深知那些鸡鸣狗盗的事都是“上层、主子”所为,竟连累到下人们,自是十分气恼,于是奋起反抗,她的行为传到王夫人嘴里。终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夫人怎么能允许家中有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累物”。不顾晴雯身患重病,执意撵出去,不顾死活。
于此,晴雯含恨而去,泪染黄泉路。总有更多的不舍,也只有空留余恨。
正可叹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
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稍不小心,金钏、晴雯遭了无妄之灾。以王夫人为代表的贾氏家族作为宝玉的护佑者,为了使宝玉不至“误入歧途”,更是妒忌金钏、晴雯的伶俐、美貌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心理防线,痛下杀手。于此贾母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轮番上阵,逐渐露出真实的狰狞面目。
就是对于自己的近亲,宝玉深爱的黛玉也是毫无悲悯之心,为维护自己家族的礼仪和利益,甚至不顾宝玉的死活。只凭寥寥几语,小小伎俩,就瞒天过海,轻取人命。只逼得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意懒心灰遁入空门。
然而自作孽不可活,终至整个贾氏家族树倒猢狲散。也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即将分崩离析,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