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一部书:《未来简史》,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票最近看了一部书:《未来简史》,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尤瓦尔·赫拉利作为历史学家,他超常理的不是对历史进行定位和归类,而是为未来作撰,他以其在人文、哲学、科技等方面渊博的知识,通过总结人类已经解决的三个问题(饥荒、瘟疫、战争),探讨人类目前追求的三个目标(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类追求长生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从生物层面上揭示幸福快乐是由神经系统生化反应控制的,欲望和感受不但可以人为控制,甚至可以人为创造。
层层递进,指明人类最终可以成为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不全知的神,并指出以个人主义和自有意志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将瓦解,算法数据主义崛起,人类整体意义仍存,但单人个体意义丧失,最后提出三个疑问: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的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个发问来看,作者自身并非信仰(或者说是其主观意识并不认可)自己根据论据及逻辑得出的论点。或许正因如此,作者书中针对一些问题的泛处理方式,也让一些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华而不实的作品,但就书的全文构思而言,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历史必然性的讨论。
人类以已知的历史为蓝本,追溯既往,根据已存客观存在总结规律,论证历史走向的必然性,然后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在其当时并无必然性的自觉。我们从小学历史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信历史是必然的。
这样我们就会对延续历史规律推到出的必然深信不疑,这样会存在两个延伸,第一种我们相信规律的必然性,目标达成的必然性,进而等待必然的到来;第二种是我们相信历史的必然,然后鼓足干劲,促进目标的达成。
现实中第一种情况可能更多一些,恰如印度教教育人们现世受苦,来生福报,这样就不得不引申到人性的一面,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忍受现在比做出改变更有安全感,加之有一种信念认为忍受现在就可以来生福报,就可以达成一种必然,这种类似的必然只是一种理所然是的自我催眠。
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必然就如同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生命必须是碳基的,直到前不久科学家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硅基物质。
事实上,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必然,比如努力是成功的必然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但我们应当警醒并时刻保持对必然性的考校以及在践行必然过程中要谨慎的行动。
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那么把我们过往的经历串结,不过是恰好落在这一宇宙之中。
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即使我们所属的时空存在某种唯一的必然,必然性唯一,但必然性的载体不唯一。
2、思考方式的延伸。
读这本书之初,作者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的深广度让人惊艳。
生活中,我们缺少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基于生物或经验本能的条件反射,就比如,当我们看到历史上不可治愈的疾病在近现代被根治,我们脑袋里浮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应该是空白,不治之症被攻克仅仅是一种类似于信号的事实被输入大脑,大脑的本能反应就是没反应,不会输出任何有效的分析数据和联想。
但是作者输出的是以此发展下去,人类可以长生不死,当人类长生不死之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是财富及权利的集中,是支付的起永生所需资源的社会阶层统治支付不起永生所需资源的阶层,是现行整个社会规则的崩塌…
另外要说的是,人们日常思考更多反映的不是基于事实的思考,而是基于可以给自身带来舒适感的“事实”的思考,因此在对未来的诸多预测中,人类社会趋于“大同”的占比更多。
总结自身而言,我们本能总是在需求舒适区,受此本能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经常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浮于客观事实的。
3、时代变迁中的恐惧。
未来我们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将不再真的需要人员工,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显现,十年前导游在旅游业中所占有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现在。
可以预测,当集导航、解说、自助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平台出现,它将以其人力不可替代的准确性、及时性把导游的角色边缘化,直至消失。
书的算法数据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承载数据信息的载体,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现行人们的行为准则可以认为是数据交互中的逻辑判断准则,如果恰如书中所说,当人工智能发展至一定阶段,部分充当的底层数据处理单元的人员被替代,对于这些人来说,长久生存模式的巨变将给他们未知的恐惧,如果趋势不可避免,那么人们日益奋斗的将是成为重要的数据节点,以延缓淘汰的到来,而什么样的角色及技能是重要的数据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农耕文明发展的实质。
农耕文明起初是群居人类合作起来通过分工实现想象之中的事情,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的组织形式,认知革命让人类开始谈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之中的事情,这样能促成几百、几千人的合作。
而文字的出现让人得以用算法的方式组织社会,每个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后重要的决定由整个重要算法来判断,这也体现了官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截至现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仍然是农耕文明的延续,只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算法更复杂,更有效率。
作者所述的每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终数据汇总由一个重要的算法来判断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佛家所说的众生业力又有相似之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业力,亿万人的业力的合力经过最高层的处理判断,决定整个时代的走向。
殊途同归,农耕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们为想象中的事情脱离单一,走向合作的组织形式,若将每个人看做是一个数据处理单元,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可视为数据单元按照一定规范模式聚合的过程,这种聚合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算法效能的提升。
5、历史知识的悖论。
历史知识的悖论在于:知识或者是预测如果不改变行为就无用,然后行为一旦改变,原本的知识或者说是预测也就立即失去了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就过时的越快。
除却历史知识不论,就个人来说,法律道德以外的知识,如果可以长时间的指导行为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个人进步的缓慢。
最后借用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个关于人类行为预测悖论:你预测的越好,结果可能就越跟你说的不一样——因为当事人相信了你的预测就不会这样做了。或许作者把人类未来预测为智人的结束和不那么理想的神人的起源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警示。
-
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大科学家...票
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大科学家爱迪生
爱迪生只念了三个月的小学,怎么能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呢?大家都知道是母亲南茜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我从小至今《爱迪生》一书,不知读了多少遍,作为家长(我也是一名教师,本文仅从家庭教育方面谈感想)深刻的领会到是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一代发明大王------爱迪生。
第一,父母要爱孩子。母亲南茜的爱,表现在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无论是退学还是耳聋,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南茜都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爱迪生。是啊,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成就了一个伟人爱迪生。当父母这种无条件的爱被融入孩子的心灵时,孩子的心中就会鼓起勇气,就会得到惊人的进步。如果我们家长无条件爱着自己的孩子,就能够用信任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心中就会有幸福感,每天就会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学习生活着,就会向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阳光的孩子。
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母亲南茜就是充分发挥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个优点,培养了他的创造力,从而为人类培养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作为一名老师,我想奉劝家长们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如果家长盯着孩子的缺点,实际上是在强化孩子的缺点,教育往往恰得其反。除了学业外,每个孩子都有许多方面可以发挥和拓宽的空间。如果我们能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忽略不计,在孩子的特长上下功夫引导教育,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发展,优秀的人才就会诞生在我们的家庭里。
三、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爱迪生为了发明灯丝,付出的努力是惊人的。为了找竹子做灯丝,他和工人们都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他一点儿也没有退缩;在这过程中,不管别人怎么嘲笑他,他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回去认真地研究,做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最后他成功了!这成功正是他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结果,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从整个爱迪生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历经无数次失败的孩子,但是母亲从来没有责备过孩子,在爱迪生的眼睛里,失败是不存在的。他惊人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精神,不就是母亲南茜从小不嫌弃、不责备、持之以恒的教育的结果吗?如果父母一味地指责孩子的失败,孩子就会退缩,孩子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就变得萎缩,其结果就是什么也不做好、干脆什么也不做,也就是当今常说的学生厌学。
著名的大画家毕加索曾说过,作为父母必须拿出全部的爱以及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能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
“简.奥斯汀”一位英国的天才少女,她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也没有系...票
“简.奥斯汀”一位英国的天才少女,她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作技巧。而她的作品却,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十八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而她也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她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小说,其中《傲慢与偏见》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故事开始时,自私势力的贝内特太太对彬格莱的吹捧,她重点不在于品行,外貌,学识等,而是兴奋于彬格莱5000英镑的年收入,这是多么滑稽可笑啊。还有威克汉姆为了钱财诱骗达西的妹妹私奔,从这些小切入点就可以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导致当时的英国女性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女性要想获得生活上的保证及安定,嫁一个好男人是其唯一的出路。正如奥斯汀在文中所说:“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婚姻成为人们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时间的巨轮转了又转,距离此书写成已经过了几百年。本文所传达的那种男女平等的思想直到现在也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偏远地区女性的辍学率远远高于男性,很多女性甚至初中没上完就不得不匆匆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在二十一二岁就开始结婚生子,然后将自己的后半生系在孩子和丈夫身上。不能说这种人生不对或者不好。只是我认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婚姻观强加在孩子身上。“男女平等”这句话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但现在“男女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连婚姻也被房子、车子所绑架,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
本文的主角是达西和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一位聪颖、坦率、有教养、有胆识、有远见的女性。在她身上,充溢着女性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渴求。同样是出生在那个年代,伊丽莎白却不会把自己的下半生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她坚守人格尊严,金钱和社会地位都不能动摇她对男女之间平等爱情的坚守。而这也是如今这个社会女性需要学习的。 -
----------读《中国人文化仰望》有感 当我阅读...票----------读《中国人文化仰望》有感
当我阅读《中国人文化仰望》时, 阅读这本书,书中最中心的观念是“自由心”。“自由心”完全可以作为中华文化信仰的共识,并且与民众和各宗教信仰以及政治信仰“共产主义”和谐共存。
五千年以来,中国经历过风风雨雨,而支撑着中国不倒下的除了英雄们英勇的抗争,“民族魂”的力量也功不可没,那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儒家、道家、佛家都认为“心”是最高本体,一脉相承,同此有了“心”从而孕育了我们的“民族魂”,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孕育出了如此辉煌的中国。
阅读时我时常想起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而在信息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社会、身边的朋友、身边的事,多多少少就会发现当今社会中出现了缺失社会信仰的人群,由于他们道德的缺失,使民族的信仰逐渐淡薄。这是一个潜在的社会危机。由于信仰的偏差,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因此阅读《中国人文化仰望》强烈地感到,信仰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中华文化五千年虽然有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冲撞,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文化重在人,以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为重要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格,已浸润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底气。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就我国现在而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最大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只有文化信仰,才能凝聚世界范围内华人的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人文化仰望》作者立足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寄希望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为生为中国人而自豪,为中国的文化而骄傲,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从“文化在起源处分歧”到“中国文化信仰的未来” 分九章论述了中国人的文化。阅读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有了信仰,就坚定了行动奋斗的信心,更明白生命的意义,心里时刻有归属感,心里无所畏惧,从而形成了强壮的灵魂。人有了强壮的灵魂,人就强壮;民族有了强壮的灵魂,民族就强壮。
-
文学专业的关系,上大学的时候《瓦尔登湖》就差不多被列为我们的必...票
文学专业的关系,上大学的时候《瓦尔登湖》就差不多被列为我们的必读书目之一了。那时候也为了完成课业任务大致翻阅过,不过只是浅尝辄止罢了,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自然无所谓阅读心得体会,加之很多篇幅都注入了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见解,年轻时读来只觉晦涩,远不及情节起伏的小说来的畅快。
毕业以后的几年,在工作的泥潭里挣扎,又开启结婚生子的新征程,好不容易慢慢适应了几个新角色的转变,才有时间和心性开始拿起书本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大概也是阅历逐渐丰富的缘故,再次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能够静下心试着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理念和思想,以及作品中描绘的那种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
《瓦尔登湖》是梭罗超验主义的经典作品,记录了他隐居瓦尔登湖两年间自耕自食的生活。现代社会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是需要好好读读这本书的。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忙于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很累,却依然负重前行。各种四面八方的压力让我们越来越少的关注生存的环境和我们周围的大自然,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侵占了我们的闲暇时间,成了我们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瓦尔登湖》用了很大的篇幅谈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草木和谐相处的精彩片段。更是以自己敏锐的视角和感官描写了自然界四季更替的细致变化。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程度可以说是令人惊叹的,他笔下的飞禽走兽、草木花果是鲜活灵动的,而不是停留在科技报道里没有个性的生物标签。在“鸟兽若比邻”章节中,他对红黑蚂蚁大战的情节描写的绘声绘色,原本生活中我们不曾多看一眼的蚂蚁,在他的笔下有生命,有感情,他甚至给这些蚂蚁假想了身份和心理活动,让读者在蚂蚁双方厮杀的紧张气氛中又品出一丝幽默来,读完还觉得意犹未尽。我们常说,生活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可是,我们的眼睛太少用来发现自然的美了,一片云,一朵花也可以藏着一个新的世界,不过我们已经麻木视而不见罢了。
让我钦佩的是,梭罗在隐居的时候,没有彻底沉迷于自然,庸碌度日,而是在空闲时间保持阅读和思考,我想,这才是支撑他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的基础所在吧。对于读书,他有自己的见解,他鼓励读者学习原著的语言,因为“翻译的作品,没有使我们接近那些古代的英雄作家”,他对读书的追求,不是娱乐,倒像是一种信仰。“读好书,就是说,要读实至名归的理想的书,这是一种高尚的锻炼,这种累到读者筋疲力尽的锻炼,超过当今世界的任何锻炼”。我们或许毕生都达不到大师的这种境界,但适度提升自我要求,提高阅读品质是我们可以去做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倡导的朴素、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方式让我羡慕,心向往之。他一边耕作,一边阅读,一边脚踏实地的生活,一边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清醒而快乐。梭罗在书末讲到了一个在新英格兰广泛流传的故事:从一个蛰伏60年之久的虫卵里孵化出了一只健壮而又美丽的小虫子,任何力量都无法扼杀新生命的复苏,生命便是如此轮回,生生不息,多么乐观而让人欣喜。
我愿自己能在纷繁的世界保持初心,保持童心和浪漫,我愿自己始终有追求生活的勇气和改变生活的胆量,我愿独守一方心田,一边耕耘一边收获,我愿我经历所有的美好和不美好依然面带微笑。有感《瓦尔登湖》,与君共勉。 -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之作,全文以一种清新、轻快...票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之作,全文以一种清新、轻快的笔调描写了英国乡村美好的自然风光,人与人之间礼貌而和谐的相处的模式,简和伊丽莎白两姐妹的让人向往美好爱情。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期待。
简和伊丽莎白虽然生活在一个阶级地位比较明显的时代,但是他们优秀的父亲,班纳特先生是一位十分有知识有内涵的绅士,把两姐妹也教育的十分的善良、知性、优雅,即便和众多贵族小姐相比也十分出色,是两个不可多得的好姑娘。
简善良、聪慧、漂亮,性格温婉,和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虽然恋爱过程中也有波折,但是终归阻挠不了两个相爱的人要在一起的心,最终他们冲破重重阻碍,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伊丽莎白是一个有灵气,有勇气的漂亮姑娘。在她的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她的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好女孩的原则和立场。在面对拥有巨额财富的达西先生的傲慢和无礼,她能够很明确坚定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为财富权势所屈服。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表面冷酷无礼,内心善良炙热的达西先生的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误会,在他傲慢的求婚遭拒,再到两人的偶遇重逢,误会解开相互了解,直至最终相爱。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相互了解到了对方的善良、热情、做事稳妥的优秀品质,直至最后被对方的灵魂所吸引,结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正是他们的感情路线吸引着读者,一步步跟随着他们爱情发展的进度感受到了同样的幸福。虽然达西傲慢,但他内心热情善良;虽然伊丽莎白对他充满了偏见,但是她聪慧善解人意,两人完美的爱情让人向往。
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幸福的感觉都是相似的,一段爱情能够让人感到幸福、满足就是最完美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让人看到了两颗真诚、炙热的心,两个默契、可爱的人儿坚定的要在一起的信念。这是人人所向往的爱情,人人所期盼的灵魂交缠的爱人,不需要过多言语,我便懂了你。心灵的契合,和谐的生活,祝他们幸福,愿我们也能得此幸福! -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 ,这一回已去了...票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 ,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
《老人与海》,小说开头第一段,文字基调是低沉的。仿佛看到一位孤独的老人,和一条小船漂流在汪洋大海上。老人的命运会怎样?在我阅读过程中,老人的形象就在我脑海里转,我期待知道老人的命运。
老人很老了,他“老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勒的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在第二段对老人外貌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这样近乎衰弱的老人,使我已经为他的命运哀叹,他这么老了,还要独自在大海上漂流,去捕鱼吗?我甚至疑问。然而,“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第三段,一小段文字,使我又获得欣喜,我仿佛看到一个倔老头了,他皮肤衰竭,肌肉枯老,然而双目炯炯有神,闪着光,他的眼睛是年轻,有力量的。眼睛是心灵的窗,他的心还很有活力,他能干的动。所以他会选择一个人驾驶小船去远方,所以他决定要捕上一条大鱼。在小男孩担心他还有没有力气对付一条真正大的鱼时,他说,“我想还有。再说有不少窍门可用呢。”老人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有决心,有毅力,为了他要达到的事情坚持到底。我想我不用为他担心了,我对他对自己很有自信的那股劲感到安心,一个对自己很有把握的人,我们只需要看他怎么做,甚至连结果已经不重要。
老人驾驶船去了远方,他一个人,他很孤独。他开始和自己说话,回忆往事,想念男孩,有一只鸟儿飞来了,他和鸟儿说话,期望有鸟儿一直陪伴他,可是鸟儿飞走了。他不断和自己说话,发出声音,排遣孤寂。他更多地想念男孩。男孩可以做他的帮手,有男孩在,他就不孤独,有男孩在,他们可以不用说话。“谁也不该上了年纪独个待着 ,他想。不过这也是避免不了的。”老人感到无助、虚弱的时候,他的意念也没有退缩。他吃生鱼片保养体力。他同情被他钓住的大鱼,“它真出色,真奇特,而且有谁知道它年龄多大呢。”它和他的命运绑在一起了。它选择的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他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他和它都没有人来帮忙。老人甚至有些后悔了,他也许不该当渔夫。但是又立即想这正是他生来该干的行当。我们生来如此,做我们的事。遇到困难,内心无助,我们也不能退缩,需要不断给自己鼓劲、加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我们生为人,是有活着的尊严的。
《老人与海》使我感到的是精神的忍耐,和最终的胜利。 -
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读到《瓦尔登湖》时,才得安宁。...票
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读到《瓦尔登湖》时,才得安宁。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隐秘的铺排,却能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朴素易懂的道理驱散人生的迷雾,直达人性的深处,阐释生命的哲理。
有一种生活叫简朴。梭罗的两年湖畔生活,自给自足的生存探索,有力的说明生存的成本并不高,只要拥有勤劳的双手,即可养活自己。生活原本简单,只是人们把他搞复杂了,人们在奢华中放大了生存需要,在铺张中学会了虚荣,在横流的物欲中陷入了眼花缭乱的挣扎纠缠。殊不知,“山珍海味”虽夺人眼目,“五谷杂粮”却能吃出家的味道,简朴的生活也能供养出伟大的先驱,爱因斯坦简陋的卧室里也曾睡过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乔布斯简朴的故居里也曾孕育出商业的巨人。
有一种情怀叫节制。欲望之城辉煌美丽,黄金的城墙,玉砌的街道,缤纷的花环,能催人奋进,也易让人迷失。多少不屈的灵魂啊!在欲望的丛林里挣扎。我曾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脚上栓着一辆的汽车,身边跟着向他们要钱的孩子,面前还推着一栋比他们高大许多的房子,在人生之路上艰难地爬行,沉重的负担让他们丧失了休息的本能。我也曾见过身着名牌衣物,开着豪车,晚上在装修精美的别墅里休息的灵魂,只是他那张宽大的软床上却经常辗转着难以入眠的身躯,沉重的债务和工作压力让睡眠变成了高难度的人体实验。知足常乐,简单四字,看懂简单,做到何其难。人攥紧拳头来到世界上,摊开手掌回到自然,这漫长的一段只为学会如何放手。
有一种富有叫精神的富足。漫步于街头巷尾,无不是低头摆弄手机的人群,华丽的衣着,高贵的身躯,却靠吸食碎片信息求得安宁,精神的渴求,何其空虚。精神之道的探索,荆棘满山,烟雨迷茫,但也有迹可寻,先祖的智慧铭刻在名山大川中,沉淀社会人伦之中,记录在历史经典典籍之中。开卷有益,游历山河,洞察人情,阅读经典,自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精神之火生生不息。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岁月,梭罗虽游离于社会之外,却流连于山水之间,山水问道,少了灵魂的世俗,却多了诗人的情怀,难道这不是精神富足的功劳吗?
有一种境界叫和谐。人本是自然的精灵,自当遵守天地的法则,我不喜欢人定胜天的思想,这种夸大人能力的行为无疑是错误的,过去我们曾认为经济的繁荣就是幸福生活,为此我们忽视环境大兴工业,不久我们就受到了天道规则的惩罚,我们正逐步失去天空和海洋,雾霾与废水的幽灵让我们战栗。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从身体代谢的和谐,到与他人的和谐,再到与大自然,与宇宙天道的和谐,这些难道不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吗?和谐是天道的秩序,和谐是一种平衡,自当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来孜孜以求。梭罗与川谷同体,与山林共生,与飞鸟共鸣的境界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
如此看来,《瓦尔登湖》既是文学的经典,又是哲学的典范。它是通过用文学的手法,展开生命哲学的探索,从而达到终极关怀,成就伟大。 -
知道杨绛先生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票
知道杨绛先生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觉得这句话用来描述我们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年轻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带着好奇与崇拜,在百度中搜索了杨绛先生。如今读了这本《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让人特别敬佩的一生。她不虚度光阴,把人生每一阶段都过得恰如其分,竭尽所能过到最“完美”。她有着多重身份,不仅是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更是一位合格的妻子,温柔的母亲。她的人生让人惊叹,这与她饱读诗书、不间断地学习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作为最贤的妻,她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夫唱妇随,作为生在旧时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依然能够在婚姻前期牺牲自己的事业,成全丈夫的事业,这种付出是让人特别敬佩的,这也间接显现出他们爱情的纯粹与伟大。他们携手共度63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灵魂的融合和爱情的样子。
作为最才的女,她一生有许多作品,写了许多小说、剧本,翻译了很多国外的优秀作品,得到了高度的赞赏。杨绛的文字安静而不刻板,活泼而不浮动,动静相融,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这也是她人生气质的展现。
杨绛先生的思想为我们现代的年轻人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虚浮的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做一个能够沉淀自己,摆正自己,让自己淡然生活的人。不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追求思想的进步与升华。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对于她来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自我完善。当今,对于追求灵魂的升华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没有知识、思想的积淀,如同浮萍一般在虚浮的社会中随波追流。杨绛先生的思想对于当代的年轻人至关重要。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所以没有气自华,只是因为书读的还不够多而已。国家现在大力号召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这不仅只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更是为了我们国家能够长久的持续的发展下去。
杨绛先生的一生中,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
提到杨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钱钟书的夫人,而我却想到的是杨绛先生...票
提到杨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钱钟书的夫人,而我却想到的是杨绛先生,并没有因为钱钟书在文坛的显赫地位而遮住了她自身的光芒。正如舒婷在《致豫树》中说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杨绛并没有借钱钟书的高枝来炫耀自己,而是凭借自己的光芒闪闪发光。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本书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并增补了杨绛先生很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和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心得,细节写的很细腻,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风范。
杨绛先生说的读书就像串门,每本书都是单独的家庭,读书就是到家家户户去串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时候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以前总是想着活到六七十岁就好了,活太久后面的生活就一点质量都没有,但是看到杨绛先生到98岁都还在写书,也一直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也觉得自己到了那般年纪若没有病痛的折磨,也可以拿起一本书端起一杯茶,坐在人生边上,品尝自己的最后一段时光。
九月,美好的开始!认真生活,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