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 (155~220)东汉末权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票
曹操 (155~220)东汉末权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人。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所以曹操的出身看起来是有点不太光彩,那曹操到底姓什么,在这似乎也没有太大必要去考证。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描写曹操性格的描写大体意思是:曹操在作战时有清醒的头脑,部队出征是完全没有像要出征的模样,但曹操一经下定决心,部队会像风卷残云一般的将敌军摧毁,曹操赏罚分明,对于有功的将士毫不吝啬金钱,对于没有功勋的将士而奢望得到奖赏的人却分毫不给。曹操知人善用,能给有才能的人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让他发挥其才能。
曹操的事迹很多,下面简要介绍 他的一生。
曹操二十岁以孝廉为郎,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被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因董卓专权,刺杀董卓未成,被迫逃离洛阳,至陈留散家财,聚兵五千人,与袁绍为首的东关州郡军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诸军畏卓,莫敢先进,唯操出战,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收其精锐为部下,号“青州兵”。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杰出才能: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逐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乘胜追击,陆续攻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为根据地的少数族乌桓势力,基本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率军南征。荆州刘表适病卒,子琮归降。操进军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其时南北统一条件远未成熟。就像周瑜所说的:北方军队长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荆州降军心有顾虑,未肯力战。加上曹操骄傲轻敌,在联军火攻之下大败而归。他从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镇压朝廷中异己力量包括皇后伏氏的反抗,并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建安十六年讨平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四年以后又征降汉中的张鲁,为代汉作了充分准备。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曹操根据郭嘉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在曹操迎天子于洛阳时显示了曹操长远的政治目光,其主动权就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错,当时汉朝政权动荡不安,各地豪强烽拥而起,曹操决定统一全国是很伟大的一面,再说当时算的上是忠臣的又有多少?
他在统一北方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很快改善了当时惨遭破坏的生产力,稳定了人民。他采纳谋臣的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曹操著有兵书十万余言。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强调“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严厉打击。平定冀州后立即下令,加重对豪强兼并的惩罚。
他是一个英雄。
曹操临死时劝自己的妾妃叫她们在日后的守寡生涯中学一些编制,维持生涯,足见曹操之节俭。曹操并非无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世坚强不屈的曹操在临死时的真情流露也让我们懂得英雄未必无情。例如曹操在平时执法严格,但经常因为自己的亲信被惩罚而落泪,但依然坚决执法。
曹操诗歌造诣也很高,所作《薤露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皆悲凉雄浑,气势磅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句传诵千古。在他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著名的建安文学。
三国中的三个风云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刘备是其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后来立了蜀汉但主要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之力;孙权是凭借其父兄之业。只有曹操是灭黄巾起家,差点一统中国。就起能力来看完全凌驾于孙刘之上。纵观曹操的一生,鞭临竭石,兵至沧海,横桨赋歌,真是有英雄本色。可能有人会问:《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是奸雄吗?要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虽然没有脱离真实历史,但其作者是受封建影响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把曹操写成是奸雄模样,不足以考虑。 -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 (155~220)东汉末权臣,杰出的政治...票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 (155~220)东汉末权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人。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所以曹操的出身看起来是有点不太光彩,那曹操到底姓什么,在这似乎也没有太大必要去考证。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描写曹操性格的描写大体意思是:曹操在作战时有清醒的头脑,部队出征是完全没有像要出征的模样,但曹操一经下定决心,部队会像风卷残云一般的将敌军摧毁,曹操赏罚分明,对于有功的将士毫不吝啬金钱,对于没有功勋的将士而奢望得到奖赏的人却分毫不给。曹操知人善用,能给有才能的人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让他发挥其才能。
曹操戎马生涯
曹操二十岁以孝廉为郎,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被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因董卓专权,刺杀董卓未成,被迫逃离洛阳,至陈留散家财,聚兵五千人,与袁绍为首的东关州郡军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诸军畏卓,莫敢先进,唯操出战,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收其精锐为部下,号“青州兵”。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杰出才能: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逐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乘胜追击,陆续攻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为根据地的少数族乌桓势力,基本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率军南征。荆州刘表适病卒,子琮归降。操进军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其时南北统一条件远未成熟。就像周瑜所说的:北方军队长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荆州降军心有顾虑,未肯力战。加上曹操骄傲轻敌,在联军火攻之下大败而归。他从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镇压朝廷中异己力量包括皇后伏氏的反抗,并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建安十六年讨平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四年以后又征降汉中的张鲁,为代汉作了充分准备。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治世之能臣
曹操根据郭嘉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在曹操迎天子于洛阳时显示了曹操长远的政治目光,其主动权就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错,当时汉朝政权动荡不安,各地豪强烽拥而起,曹操决定统一全国是很伟大的一面,再说当时算的上是忠臣的又有多少?
他在统一北方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很快改善了当时惨遭破坏的生产力,稳定了人民。他采纳谋臣的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曹操著有兵书十万余言。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强调“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严厉打击。平定冀州后立即下令,加重对豪强兼并的惩罚。
乱世之枭雄
曹操临死时劝自己的妾妃叫她们在日后的守寡生涯中学一些编制,维持生涯,足见曹操之节俭。曹操并非无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世坚强不屈的曹操在临死时的真情流露也让我们懂得英雄未必无情。例如曹操在平时执法严格,但经常因为自己的亲信被惩罚而落泪,但依然坚决执法。
曹操诗歌造诣也很高,所作《薤露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皆悲凉雄浑,气势磅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句传诵千古。在他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著名的建安文学。
综合以上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可以总结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在我心中他还算是个英雄。 -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票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宋江的愚忠,断送了水泊梁山好汉的姓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刽子手,他的忠义是愚蠢和扭曲的;李逵的粗中有细,大义凛然;武松断臂捉方腊,林冲苦于兄弟情义,报国忠君义薄云天。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的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
小学时,老师就让我们读课外书,老师告诉我们,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票
小学时,老师就让我们读课外书,老师告诉我们,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上了初中,有幸和王老师共同研究名著阅读,在老师的一再教导,严格要求下,方法的灵活指引下我竟爱上了阅读,阅读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会忘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的身残志坚的坚韧品质激励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的名言我记忆犹新;我也记得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女孩,她的孤立无助曾激起我多少同情的泪水;我还记得白雪公主的善良,恶毒王后的凶狠……我记得的还太多太多了。是这些记忆丰富了我的生活,是这些使我认识了我所未经历的世界,同样也是这些使我认识到:这个世界不仅有阳光也有阴霾,不仅有善良也有粗暴。
三年下来,走进名著阅读,让我结识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名著,印象较深的是《水浒传》。作为十几岁的学生,我正处在一个崇尚英雄,想做英雄的年龄。我十分欣赏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感叹小诸葛吴用的足智多谋,敬佩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勇力。但是我也被一些血腥的场面所困惑,武松血染鸳鸯楼的以怨报怨,林冲草料场的一时之愤……一个个血腥的场面,在我心头也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我思考着。但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语文课堂上,老师把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拿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我认识到这些英雄只能称为草莽英雄,他们的利己色彩太浓重,他们是呈一时之勇,他们身上的血腥气太浓,我们应该批判地接受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崇尚的是人文与智慧。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赵丽宏说的多好啊,热爱名著吧,他会使你受益无穷的。
在烦躁的社会生活中,守住这份宁静,守住这份安逸,让心真正宁静下来的东西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 -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票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果,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僭号称王”的方腊义军,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他们认为,如果当初宋江采纳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以梁山泊当时的实力,定能推翻宋王朝。而宋江却奴颜婢膝,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为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由此可见,宋江乃仁义之仕,决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
但是走进封建社会,尤其是宋朝宣扬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 -
《红楼梦》是一部是语言艺术宝库里 &n...票
《红楼梦》是一部是语言艺术宝库里 。在语言艺术上,《红楼梦》更是熔中国文学史诸种艺术形式为一炉,集百家之长为己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此,先辈时贤也已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人物对话,领略其独特语言艺术风格的文章并不多见。我仅以具体事例进行阐释。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的一段绝妙对话,就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宝钗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笑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惭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第三十回)
这段对话表面上似乎相当平静,但是实际上却蕴含着非常凶险的征兆。这里面的奥秘妙就妙在“负荆请罪”。从当时情景语境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发生口角,两人和好之后,被凤姐拉到贾母那里,碰见宝钗,贾宝玉于无意之中话语奚落了薛宝钗,“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黛玉问:“宝姐姐,你听了两曲什么戏?”
这段引文中,一曲戏的名字为什么会使宝玉和黛玉两人脸红耳赤?因为宝玉、黛玉和宝钗都是书香子弟,熟悉“负荆请罪”这一典故,应用于当时的场景,即宝玉和黛玉刚发生一场冲突,再也贴切不过了。这正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绝妙的有机结合,使话语得以连贯,且使得整个对话中充满了笑声,薛宝钗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挖苦讥讽叫人不发作不好受,发作又说不出口。
宝钗在回答宝玉时,完全可以直接说出这曲戏的名字,而她却回答得啰啰嗦嗦,给贾宝玉制造假象,让宝玉中她的圈套。贾宝玉回答宝钗说“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玉的这句话是言内行为,也可以说是直接言语行为,只是想用来说明宝钗的无知。而宝钗的回答是对宝玉、黛玉的讽刺。
凤姐不知道前一段情景,又不通今博古,只能通过后一段情景——三人的表情来猜度宝钗的话里有文章。“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看上去是替宝、黛解围,而她的话实际上是新信息加强旧信息,使宝钗的话语产生更强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把宝钗内含挖苦的真谛进一步点破,使宝黛“越发不好过了”。
曹雪芹正是在这种看似平凡,实则匠心独具的人物对话的精当描绘中,画出一幅幅极具生活情趣的人物速写,雕出了一座座立体感极强的人物塑像。由于作者借助了人物对话传神的描写,因而极易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去细细体验,使读者产生联想,并通过解读人物的言语去透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去理解言语与思维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特点,让读者获得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 -
初次细读《红楼梦》,心里常常是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票
初次细读《红楼梦》,心里常常是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这样矛盾纠结于小说给我留下的旷古的悲剧。
宝黛的红粉痴恋让人难忘,在不断祝福中失望,他们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伤感着,终落得凄凉结局。
宝黛的爱情悲剧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暇,发自内心,两人更多的是在彼此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两人也互相猜忌过,争吵过。但历经这些矛盾,两人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信任与默契。这与那些才子佳人、海誓山盟、雁传锦书的故事相比,更加真实,更能直达读者心弦。可这水一般通透的感情,在一点点被封建制度吞噬着,玷污着,侵蚀着,那梦一般光亮的美好,也随之成为封建观念的殉葬品。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而曲中的高潮部分,自然是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我初步体会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统...票
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我初步体会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统治,宁荣两府的奢华和绮丽,以及男女婚姻关系的桎梏和悲哀。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我印象很深,下面就由此入手,来讨论一二。
这第四回的故事真叫一个“冤”,女子英莲被人贩卖入冯家作了二房,原本是好事,但人贩子不守约定,后又和薛家公子签了卖契,真是贪得无厌,结果闹得人财两空。
为了一个女子,薛家豪奴不惜大打出手,将冯公子暴打致死。事后薛公子却无半点害怕,象没事人似的,带着妹妹宝钗和母亲去了荣府,继续当他的富家公子。自说贾雨村,因林如海的一纸推荐,补了应天府的缺,一上任就碰到了上面说的人命官司,正想到要铁面无私一番,但师爷关于“护身符”的“经验之谈”让他转了个一百八十度弯:宁可昧着良心办案,也绝不能得罪“贾王史薛”四家族。
事情的结果可以预料,贾雨村找了几个替罪羊,无罪释放了薛蟠,一起天大的刑事案件便轻松告破!这个情节反映了当时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的黑暗现实,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为死者申冤雪恨了,这正应了那句名言“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抚卷长思,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悲伤。
自古民不与官斗,因为那时的官位与财富是统一的关系,千里做官只为财,那时还没谁傻到真心作什么人民的公仆。当权者代表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会不遗余力的满足统治阶级的各种利益诉求,他们之间的关系像“合资企业”,利益共享,共同进步,是“双赢”的。四大家族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定会通过所谓的关系网找到贾雨村,贾雨村也定会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为其效劳,就算是个所谓的清官,也不会傻到拿自己的仕途作赌注,为了小民百姓得罪四大家族的。反之,如果日后贾雨村仕途不顺,他一定会见缝就钻地动员他所有的关系进行修补,其中自然包含了四大家族的关系资源了。至于受伤害的无权无势的那一家,也只能知难而退,打断牙往肚里咽了。当然,这一家可能会因此获得一笔不菲的“赔偿”,以安其心吧! -
我国古典长篇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几百年来一直...票
我国古典长篇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几百年来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时至今日,已翻译成多种 文字传布海外,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 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以武装争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三个主要人物素有大志,面如冠玉的刘备、身长八尺,豹头环眼,声如巨雷,势如奔的张飞和身长九尺,面如重枣,单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的关羽。刘备有机智敏锐的头脑;张飞有果断勇猛的外形却不失细腻的心思再加上勇敢顽强的关羽,“忠”和“义”就结合在一起了。关羽与之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具有明确 的政治企图。 刘备是作为理想的圣君来塑造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曾贩过履、织过席。但他的政治理想却是“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由于他的贫困生活经历,使他能较深的了解群众的疾苦,懂得“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人无信不立”。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屯土三约三事,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直至最后英雄奋战,壮烈牺牲,都充分的写出了他的忠义思想和英勇气概,以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
张飞,这一人物尤为突出。他是一个带有民间色彩和市井气息的英雄,一个血肉丰满、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上,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创作经验与启示,虽然《三国演义》在现实与 艺术方面还有明显不足,诸如其中流露出来的宿命论等封建思想,在艺术上也缺少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揭示,但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 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刘备兄弟三人来到诸葛亮家中,想见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出门远游了,他们只好失望而归。
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不顾天寒地冻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屋,书童又说诸葛亮出门去探访朋友了。三人怏怏而回。张飞和关羽有些不高兴了,开始有些怨言。但是刘备的信心却越来越足了。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再三访问诸葛亮。这次刘备诚心祈祷,希望这次能有所收获。关羽他们却认为这样不值得,还想派人把诸葛亮抓过来,但均被刘备制止。刘备兄弟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恭敬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诸葛亮不出来迎接,很生气,想放火烧茅屋,但由于刘备的严厉喝止而没有放成。
孔明醒来,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票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一条鲨鱼,一位老人,一只小船,一片大海,不禁令人无限感慨、无限遐想。一位老人,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片大海,充满挑战;一只小船,寂寞与苦难;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却演绎了一个不平凡的经历。
我喜欢老人的乐观。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为人处世豁达,乐观一点不好吗?原文这样写的:但是我必须要思考,我仅剩下来的也就是思考了。除了会思考外,也只有棒球了。不晓得伟大的迪马吉奥会不会喜欢诶刺中鲨鱼头的这一击。“啊!想点愉快的事吧,老头子,”他说,“从现在起每过一分钟,你就会离家更近一步。因为少了四十磅的肉,你航行起来会更轻快。”看到这,你不认为老人乐观吗?
老人不但乐观,而且勇敢。原文这样写:当老人看见鲭鲨游过来的样子,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的鲨鱼,它想怎么样,会怎么做。他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游过来的鲨鱼,一边准备好鱼叉,把绳索绑紧。现在,老人头脑非常清醒,也很灵光,他意志坚决。当鲨鱼快速地接近船尾的时候,老人奋力一刺,将鱼叉扎进鲨鱼头部,刺入的位置就在鲨鱼两眼之间的横线,同从鼻子往后画一条线的交叉点上。老人用他早已血肉模糊的手,和一根完好的鱼叉,拼尽全力朝它刺去。他不抱任何希望,但却充满了决心和敌意地刺下去。想想看,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条小船,一个人,面对凶猛而强大的鲨鱼,可想而知.......。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乐观,勇敢,坚强的老人形象,可以说,这和作者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战争中血雨腥风的残酷,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或许我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但是,至少我们能做到的是,珍惜、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生活,更加爱自己,爱生活,更加幸福的活着。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人生、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