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我百感交集,但又似乎什么也不想说。那样的...票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我百感交集,但又似乎什么也不想说。那样的结局太令人伤感,,只有看到心碎了还舍不得停止,还一遍遍的回味着,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我最觉悲悯的不是黛玉,而是她——
一袭道袍的妙玉,肉体脱离尘世,宛如天外仙人,圣洁而不沾染一丝凡尘,她正像那盛开在庵外娇艳的红梅,色彩明丽、个性高洁,妙玉的美是天造地设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孤身一人流落陌生境地,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这样的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太清高!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没有依仗而且身份低微。
如果没有遇到贾宝玉如果她没有深深地爱上他,也不至于走火入魔,或许她就会拥有一个平凡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如姐妹般亲切之人,第一个值得她另眼相看并为之倾心的人,第一个知她心意的知己,在妙玉心中,他就是她的彼岸。
妙玉在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而后难掩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虽是一个道姑,她也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残害了思想,她无意中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她清楚的知道,如果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就算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藏起自己的饱满的感情,换上一副不可侵犯的神圣外衣。但她真的能如此心安理得度过余生吗?
后来,妙玉被强盗掠走,虽说水深火热,很是悲惨,但在我看来,这也未必不是一条出路,释放她在贾府中倍受煎熬的心,我总觉得,身体上的痛苦要远远比心灵上的痛易于承受。总比她在贾府一辈子受感情折磨的好,走出去了,或许是另外一片天。
记得妙玉在写给宝玉帖子中写到:“槛外人”三个字,这三个字隐含多少相思和无奈啊!妙玉是个聪慧的女人,她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巧妙地向宝玉表明自己的心意。人人都悲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结局,向来很少有人关注到妙玉对宝玉相思之苦,我个人认为,黛玉和妙玉相比,还算是有一点点幸福的,毕竟她与宝玉之间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值得回味,可是妙玉不小心爱上宝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
读了《一个人,拼的就是坚持》这本书后,本人收益颇多。文中印象深...票
读了《一个人,拼的就是坚持》这本书后,本人收益颇多。文中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和第二章只要心中洒满眼光,你的世界就不会黑暗。读了这两章,我的内心触动良多。
第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内容,因为平凡,所以要坚持努力。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羡慕某人有富裕的家境或某人有优越的工作等,往往与之比较之后,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命运和运气不如他人,细读了“因为平凡,所以要坚持努力”之后,不由地要反问自己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了吗?与其花时间羡慕他人,还不如自己行动起来,为富足的生活和美好的前程而奋斗,因为每个人的拥有都是曾经付出艰辛的劳动所得。不管自己努力的结果如何,只求不留遗憾。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就看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去应对,若能做到像这一章所说,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是成功的前奏。无惧面前的困境,勇往直前,定会有所获。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的意志有所改变,还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加乐观与阳光。就如第二章只要心中洒满阳光,你的世界就不会黑暗。乌云背后是蔚蓝的天空,阴霾背后是灿烂的阳光,光明定能战胜黑暗,温暖定能驱走寒冷。这些文字,让我更加坚强,内心充满力量。所有的烦恼与困难都不再畏惧,因为雨过必然天晴。当然这一章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掌控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生活中,我们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受他人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等,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自己联想到很多,甚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现在想来,在生活中自己的情绪真的不该受他人所左右,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经历,也影响了自己的健康。因而读了这一内容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驾驭好协调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所有的一切艰难与困惑,只要勇于面对并付出竭尽所能的努力,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无上瑰宝。对于它,正像一位美学家所指出的...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无上瑰宝。对于它,正像一位美学家所指出的:“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李泽厚《美的历程》)。《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这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这部文学瑰宝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其文学价值,医药价值,园林建筑,戏曲游艺……无不赢得古今人的赞誉。《红楼梦》最吸引我的便是其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众多的人物中,刻画的最为哀婉凄切,令人读后为之动容的便是林黛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生活中人们也常把那些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容易流泪的女孩子称作林黛玉。确实,林黛玉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多少年来,她的出众的才貌、不幸的命运,尤其是她的爱情悲剧,让无数的读者为她流下了痛苦而激动的泪水……
一、一个孤高而多愁的少女
读了《红楼梦》,林黛玉性格的这样两个侧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她的孤高自尊和多疑,一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忧郁。这是黛玉性格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黛玉的这种性格是同她的天生气质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她自幼母亲去世,在她初入贾府时就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虽然也有贾母的万般疼爱,但终究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后来父亲也去世,林黛玉真正的一无所有。正是这种一无所有的处境和怕人多嫌的心情,一方面挑起了她的孤傲和自尊,使她以一种敏感多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同时也加重了她的伤感和忧郁,每每触景生情,对自己的命运发出深深的叹息。
寄人篱下的生活有铸就了黛玉性格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多愁善感和忧郁。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出自婆子的闲言碎语,来自家乡的土物玩意,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夜雨,无不在她心中引起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哀痛和愁绪,整个世界在她眼中都是灰色的。旖旎的春色不属于黛玉,她感受到的只是无端的愁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伤心的低吟,出自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怎不叫人肠断心碎,血泪迎面!雅致的秋天也不属于黛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一个秋天的风雨之夜,他写下的那首同样著名的《秋窗风雨夕词》:“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惨淡的秋花,枯黄的秋草,耿耿的秋灯,漫长的秋夜,寂寞的秋窗,凄凉的风雨,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暗淡和令人惆怅的秋之图!本来春天和秋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两个季节,可她去怎么也摆脱不了伤春和悲秋的愁绪,以至于提到黛玉,她的名字总是和眼泪联系在一起。
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抗争者
对于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封建制度都有一整套礼教的规范和要求。合乎这个规范的,就是贤惠的;否则便被视为有失体统,甚至是大逆不道。在封建社会,礼教对女性的压迫手机沉重的,令人窒息的,但同时又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管束着妇女的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和一切方面。
古人有一句家训格言,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黛玉,她的所言所行恰恰表现了与上述封建礼教的尖锐对立。黛玉是大观园里最有才华的才女,就像她的判词所言,叫做“咏絮之才”。无论她的口才还是文才,都是大观园诸姐妹中第一流的。特别是她的写诗的才能,小说作了充分的描写。虽然宝钗和她不相上下,但她却更有一种诗人的气质和灵感。
黛玉有才,但她却不像古训所教导的那样晓明大义。她自幼不曾劝宝玉去立身扬名,从不和宝玉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只希望他在自己身边,每天沉湎于情意绵绵的个人情感天地,厮守自己一辈子。这在当时都具有叛逆封建礼教的进步意义。黛玉有才非但未能晓明大义,而且喜爱看戏曲小说那样的禁书,因而挑起“邪念”,坠入礼教所不容许的情网。黛玉的感伤情绪和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和这些进步戏文的萌发催动分不开的。这是黛玉叛逆性格的又一个重要的表现。
林黛玉,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知道顺从世上人情的人;同时,她又是一个遵从人格的真诚与尊严,而不屈从礼教的虚伪与威严的人。
三、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
在黛玉如流星般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对她最重要的莫过于和宝玉的爱情了。爱情,连接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它既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同时也给她招致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
她仿佛是为了爱情,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眼泪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果然,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门槛,她便被卷入了那无休止的感情风波和煎熬中。黛玉刚入贾府之时,他俩“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耳鬓厮磨,心情相对”,从而为他俩准备下了爱情的摇篮。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一直以一种微妙而奇特的方式进行着,他们之间较少卿卿我我,而较多风风雨雨。特别是黛玉,她在宝玉面前从不表示信任,一有机会,她就要用各种方法来试探宝玉对她的爱情。像这样风风雨雨,“三日好了,两日恼了”的微妙关系,贯穿了他俩相处的全部过程,贯穿了小说的整个始终。
爱情对黛玉来说也不总是一杯苦酒,爱情的苦酒中本就存在着欢乐,而且更有苦尽甘来的时候。小说第三十二回,湘云说经济一事,黛玉恰听见宝玉对史湘云说到:“林妹妹就从不说这样的混帐话,若说这些,我也和她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感到“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听了宝玉的肺腑之言,更觉“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虽然黛玉此时也有眼泪悲叹,但无疑欣慰和幸福充溢了她的心间。
亦如黛玉的处世为人一样,在爱情问题上,她也只遵从自己的情感。“我为的是我自己的心!”这是她生活的信条,也是她处理爱情问题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但是在那个时代,是不容许有个人的心和这种心心相印的爱情存在的。因此,对于黛玉来说,这场爱情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最终在阴谋和欺骗中悄然进行。最终,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被无情的宣判了死刑。陷于彻底绝望之中的林黛玉,她首先想到的是她莹她整个身心写就的那些诗篇,那是她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记录;其中特别是那凉快浸渍这她泪痕的诗帕,更是她与宝玉爱情的见证。而今,一切都成过去,剩下的只有一颗破碎的心;于是,她把她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连同她的生命一起付之一炬。这个有着太多怨恨与痴情的女子,就这样匆匆与世长辞。
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林黛玉的生命,就这样和爱情不可分割的连接在一起。她的一生是美的爱情和爱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歌。
林黛玉,这个美丽动人,多愁善感的少女,她是一卷诗魂,她是眼泪的化身,她将永远在我国文学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放射出绚丽的光辉! -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票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而如果说《幽梦影全鉴》是书中尤物,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幽梦影,作者涨潮先生谈论了万物生机,湖光山色,天上地下,行云玉露,从容不迫的展露出了其蕴含真理,怎叫人不连连称赞!
本书中张潮先生对于交友的理解也有其独到的地方,“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可以看出在作者的眼中,每个人都是一本丰富,生动,精彩的书本。但无论属哪一种书,都自有精彩之处,我们无法也不能光从一方面来看一整本书的精彩。这也解释了我们并不能参与别人的一生,真正可以评价的只有自己罢了。在另一个角度来说,谁说传奇小说就一定不比名人诗文好呢?每杯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与感受,每本书都有其值得赏阅之处,每个精神的存在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我们能做并且需要去做好的,就是“少年人需有老成之见”,这样才“福慧双修来”。
而具体审视不同观点的角度,便是对人形成不同的感触而造成的别有番滋味在心头,你站在山脚与山峰看的景物就大不相同。苏轼曾经在《题西林壁》中说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来他在题诗时,对于眼光的角度和高度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思考,而这中间的关系也绝非一招一式,一言一语可以解释得清的。同样在“楼上看山,城楼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便另是一番情境了,这些看上去好像很平凡的事物,经观赏角度的不同却也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与此同时,也说明了一定程度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大千世界美轮美奂,变幻无常,皆可名状,亦无可执着。
而本书最后,作者张潮真正所想要阐述的不仅限于对于人生,更深入理解了生命的平衡所在。那么怎样的生命是义无反顾的,我们又将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渺小又伟大的生命呢?而“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是张潮的理解。古人的清贫乐道在此处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种不慕荣华,不染世俗的生存态度,他所坚持的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东西。
人生苦短我们砥砺前行,你迷茫了么?堕落了么?后悔了么?一定要记住虽然人生会经历很多困难,但更多的是幸福。“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着述,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人之一生,让“福”常伴! -
这个暑假我利用i-阅读平台,再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著作,由于离上...票
这个暑假我利用i-阅读平台,再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著作,由于离上次的阅读时间间隔很长,对于里面的一些故事的情节也有些遗忘。但是,当我再次去阅读它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触更加的深刻,收获也是极大的。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又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鲁滨逊丰富多彩的冒险生涯,再一次的阅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我看到里一个人的勇气的信念、对生活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敢于创造的精神,这个人对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就是鲁滨逊。鲁滨逊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常人没有的惊人的毅力,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战胜了迎面而来的一切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航海家……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讲述了英国青年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遇难,所有的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到了一个孤岛上,从此以后鲁滨逊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历险生活,多么惊人的数字!在这二十八年的生活中,他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孤独,艰难,病痛……。
这二十八年里,他受尽了饥渴和死亡的威胁,刚到孤岛的他是无比绝望的。虽然刚到孤岛时没有任何希望,但鲁滨逊还是勇敢的去察看自己所处的环境,找适合安顿自己的地方,还用自己带来的枪捕获一些野味。半晚时分,鲁滨逊自己动手自制了一个帐篷,虽然有点不舒适,但还是可以用的。早上,他惊喜的找到一个山洞,他把自己的物品都存在山洞里,把山洞整理的舒适整洁。鲁滨逊的漂流之旅也正式开始了。他越来越自信了,不仅做了桌子、椅子,还养了山羊、狗,并且种了小麦稻子……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梦中的一切。鲁滨逊依靠着顽强的毅力度过了这漫长的二十八年!
在这二十八年里,鲁滨逊做了许多许多的事情,我简直无法想象当时的鲁滨逊生活是多么的艰辛,我更加无法想象,如果我是鲁滨逊的话,我可以忍受所有的困难吗?我如果流落到鲁滨逊所在的荒岛上,我能够活几天?一天?二天?三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去捕猎?会去寻找食物?会去劈柴?我没有答案。
在这本书中,作者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鲁滨逊的心理做了十分细致的描写,把我带入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仿佛我自己亲身经历了鲁滨逊所有的困难,遭遇,危险……
我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挫折。天不会总是蓝的,花不会总是红的,草不会总是绿的;天会黑,花会凋谢,草也会黄,但春天能给他们生机。人生也一样,人生中如果没有一些磨难,人是无法成才的。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人生才会有真正的意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一定会出现彩虹。就算不会有彩虹,我们一定也要有希望,不能绝望。一绝望你就失败了。只要你不失望,只要你不对未来失去信心,你就有可能扭乾坤。
我们要学习鲁滨逊的精神!! -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写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票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写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内容是: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书中主人公鲁滨逊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遇到困难没有退缩,而是想办法克服,直到成功为止,辛苦的劳动总会有回报,经过努力,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吃的、有喝的、有菜园、有牧场、有住所、有船只、有奴隶,甚至还有宠物!在荒岛上过的生活丝毫不比别人差,可能比一些人过得还好。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造就的成就。这样的生活,又是经历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的。相比一些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的人来说,鲁滨逊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伟大啊!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些父母很“爱护”自己的子女,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他们认为不让孩子干活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用干这些活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会儿书,多学会儿习;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不受一些干活带来的劳累或者受伤什么的,一举两得。可是他们殊不知,有因必有果,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了,但体能却因为不怎么干活而大大消弱了,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也懒得去做,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甚至会养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习惯,那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因为什么事情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试问:这些独生子女中能有几个人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来?他们会打猎做饭吗?他们会制造房屋,种植菜园吗?最简单的洗衣服可能都没有人会。所以在这里我想对父母们说,虽然学习很重要,但培养人劳动(生存技能)也很重要,希望父母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好!我也想对同学们说,我们应该学习鲁滨逊的这种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如何都要坚强地生存下去!我们要向鲁滨逊一样,有信心,有志气,爱动脑,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创造美好的未来!
《鲁滨逊漂流记》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 -
=这本书的主人公桑迪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没...票
=这本书的主人公桑迪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因为将近3个月没有捕到鱼,从前跟着他一起捕鱼的孙子,也被迫到其他人那打鱼了,但他的孙子每天都会来帮他。第85天,在孙子的鼓励下,老人决定第85次出海,这次命运眷顾了这位老人,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力气太大,将老人整整拖了两天三夜才停止。老人刚松了一口气,以为终于可以满载而归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马林鱼的血引来了很多鲨鱼,虽然老人经历了殊死搏斗,但大马林鱼的肉还是被鲨鱼群吃的所剩无几,最终只带回了鱼骨架。虽然老人没能收获整条大马林鱼,但我被这种惊人的毅力深深的折服。想想那么大岁数了,被大鱼拖在浩瀚的大海中漂荡,在大海中无法控制方向的恐慌,就像一个人迷失在黑暗的森林中一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老人却那么坚强与勇敢,始终没有放弃。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激励自己话,同样也深深的激励着我。是的,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当你有着坚定的信念,内心足够强大时,那么便无所畏惧。"背运"从未给老人心里带来任何负担,这种乐观的心态也非常值得我学习。他在海上时刻面临生死的挑战,却始终勇敢。在回去的途中,老人鼓起雷勇气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都没有想过放弃大马林鱼。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也会遇到困难险阻,我也要像老人一样,始终不放弃,勇敢的去战胜敌人。
也许有人说,老人最终并没将大马林鱼完整地带回去,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我个人觉得老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在孤独、饥饿、疲劳和伤痛的情况下,仍然以非凡的勇气,惊人的毅力,与鲨鱼搏斗,这种精神已远远超过食物本身了。老人战胜了自己,在我心里,就是胜利者,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勇士。今后,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像老人一样,勇敢面对,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利用短暂的暑假,我品读了《陶...票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利用短暂的暑假,我品读了《陶行知谈教育》的部分内容,感受颇多,现将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虽然陶先生已经逝去半个多世纪了,但他对教育的探索,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陶先生在书中说“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要关注到儿童两种有害的“极端的心理”,其中一种是“忽视”。想到从教六年来的与孩子相处的经历,我十分赞同陶先生的想法。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发现并发掘学生的潜能。对于我而言,就是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赞赏他们的优点,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
去年我教了五年级,班级的孩子个体差异较大,我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利用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各司其职。每天的晨会课,我都会表扬一个孩子,一方面被表扬的学生会受到激励,另一方面其他的学生也会以他为榜样。班里有一个孩子,叫晶晶,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他不是独生子女,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父亲又身患重病,母亲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所以他的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不做作业。刚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他就出现了不做作业的现象,甚至还三番五次地撒谎,不做作业的借口信手拈来。班主任提醒过我,这个孩子不能跟他说重话,他就像弹簧,越对他严厉,他越是不听。我想,一味的宽容也是不可取的,有时只会让他变本加厉的犯错。于是我找到他,跟他约法三章,如果不做作业,将会受到惩罚,但是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又会得到奖励。他同意了。
随着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发现了晶晶的一大优点,就是跑步很快。在运动会上,他出尽了风头,在赛场上奔跑起来,风吹起他的头发,看起来活力四射,好像浑身充满了耀眼的光芒。我深深记得运动会比赛的那一天他喜笑颜开的样子。原来,当涉及到孩子擅长的事物的时候,他就会表现的非常自信。我抓住这一点,大力表扬了他,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他拿着比赛赢得的奖牌拍照片,发到班级群里,给足了他面子。从那以后,他似乎对我这个老师另眼相看,不但主动完成我布置的任务,还经常有事没事地到我办公室,跟我聊天。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上,他甚至还工工整整地写了一篇关于他跑步特长的作文,要知道,平时他写作文,写的很慢,而且字数总是不够,可这一次,他的作文写得长长的,而且非常精彩!这样的变化,真是令我对他刮目相看!
在和这么多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渐渐长大,而我也在教育的道路上逐渐成长。我越来越真切地懂得,赞赏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赏识的目光下,孩子们感到自己在集体里不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因此抬起头、挺起胸,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赏识,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在赏识力量的促使下,把“让同学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你的每一次动怒,都会让孩子对你望而却步。有了心里话,不再愿意和你分享,有了困难和苦恼,不再寻求你的帮助。这不是我们作为老师想要的。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应当宽严相济,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而不是一味的责骂。我们希望,在阳光和雨露的洗礼下,他们可以更快的成长。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细心体会,真心呵护,让赞赏萦绕耳旁,那么教育就是美妙的乐章! -
你能独自一人去远航吗?你能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智慧和灵...票
你能独自一人去远航吗?你能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生存下去吗?这些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觉得非常困难,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
当我郑重地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最后一页,书中情节曲折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而鲁滨孙那不畏困难、坚毅勇敢的形象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鲁滨孙是一个不畏困难的人。初到荒无人烟的海岛,鲁滨孙的身上只有一把小刀和一把斧头,当时他的内心填满了绝望和恐惧。但是,鲁滨孙并没有被打倒,他以惊人的动手能力战胜了各种困难。他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建造了城堡;做了桌子、椅子、独木舟;饲养了小羊、小狗;种植了小麦、稻谷……就这样,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王国。是的,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只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鲁滨孙是一个坚毅勇敢的人。小岛上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工具,没有助手,鲁滨孙做的许多事情都失败了,但是他毫不气馁。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看似很普通,而鲁滨孙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一个能煮汤的锅,看似很简单,而鲁滨孙绞尽脑汁,失败了无数次,才研究出制作方法……每一次失败,他都能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努力做好准备。他说:“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是的,一个具有坚毅勇敢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鲁滨孙的辛勤劳动也有了收获:有船用,有面包吃,有种植园,有牧场,还有两处“豪华的别墅”……然而,这没有一件不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得来的。经历了二十八年的风风雨雨,他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孤岛生活,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英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我特别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有的人知难而退,一蹶不振,最终碌碌无为;有的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最终收获成功。鲁滨孙就是后者的典范。我们应该向鲁滨孙那样,不畏困难,坚毅勇敢,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个充实、无悔的人生! -
作为一名毕业班的英语教师,在平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势必要了解蒙氏...票
作为一名毕业班的英语教师,在平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势必要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利用暑期我拜读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手册》一书,此番阅读,重新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与理解。
正如蒙台梭利本人所述:“我听到,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的特点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培养儿童的完全人格。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提及儿童的成长,不得不说儿童的生长有其独特的阶段表征,教育绝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去。”教育应该赋予儿童主动生长的权利,应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生长广度,绝非以“功利目标”压制其生长空间。正如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述,教育是一种生长,生长的具体过程不是一个通过灌输实现的被动过程,而是在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能动地实现的。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即为站在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学习的需求进行教育,这才是儿童真正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为示范、引领、启发,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灌输学习的结果。教育即“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和终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的过程不应只是教者一个人的“孤奏”,教者应唤醒儿童的能力意识,引领儿童参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儿童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养成自主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以及教学方式调动儿童的学习愿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适当地进行结合,以期达到儿童自主思维以及个性化思考能力的养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者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由“线性”向“立体”转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触发儿童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引领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让儿童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式学习历程转型,进而实现其学习能力正向生长的蜕变,这才是儿童学习的目的所在。
引用书中最后一段话作为结语:“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受兴趣的强烈驱使而“看到”儿童的精神现象,并体验到一种宁静的快乐和不可遏制的观察欲望时,那么,她就会明白她正“步入正堂”,由此,她将开始成为一名“教师”。让我们帮助孩子们自己行动、自己思考,为孩子的心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