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老人与海》有感淮安市景华路幼儿园 &nbs...票
读《老人与海》有感
淮安市景华路幼儿园 张云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书中的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的口告诉读者的本书的主题吧,我想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
鲁滨逊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水手,他也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并...票
鲁滨逊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水手,他也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并且成功的做了一名水手,在航行中他遇到了让人闻风丧胆的西班牙海盗,虽然经过顽强的斗争但是最后做了海盗的俘虏。
鲁滨逊取得了海盗的信任并且顺利逃出了海盗的魔爪,我读到此处天真的认为他的幸福日子应该来了,可是不是我想象的,他的苦难日子才真正的来临,他缺水缺实物,还遇到怪物总之一切倒霉的事情都发生在他的身上。
鲁滨逊在荒岛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艰苦的环境促使他立志成长,为改 变处境而奋发;也正是这种奋发才使鲁滨逊克服难以数计的困难,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艰苦的环境,会促成人成才。安逸的生活炼不出能干的水手,平静的社会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恶劣的环境却能激人奋发,使人立志改变处境,因而促使一个人成长。有了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不管环境是好是坏,都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成才。否则,优越的环境,会成为滋养惰性的温床,艰苦的环境会成为淤埋弱者的深渊。 正如人生道路,它不平、它坎坷,到处有荆棘,石头,高山,急流。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它由痛苦,磨难,快乐的丝线组成的。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应该积极对待。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风顺!”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鲁滨逊漂流记》给我的启示是: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智慧与勤劳才能取得成功!
-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票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鲁滨孙不喜欢过平静的生活,他从小的梦想是环游世界。长大后他决定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了他的航海之旅。他第一次出海,会遇到怎样的结果呢?
鲁滨孙出海没过几天,就遇到了海盗,于是他成了海盗的奴隶。海盗要鲁滨孙去捕鱼,结果他偷偷地逃跑了。鲁滨孙遇到了一艘船,他上船时,夜幕即将来临,便遇到了风暴。船坏了。只有鲁滨孙好不容易漂到了一个小岛上,其他人都遇难了。
小岛的生活条件很差,没有火。但是鲁滨孙很聪明,他利用口袋里的手表对光反射取火。小岛上没有房屋,鲁滨孙利用竹子搭建了一个房屋。后来他发现这个小岛上有野人来。他们都不穿衣服,只围个草裙。鲁滨孙发现野人把他们的俘虏带到岛上烧了吃。他心中大怒,计划把野人全部消灭掉。当时他只有一把小刀。他乘野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去攻击他们。最后那些野人都不知道是谁杀了他们的同伴,吓得猖狂而逃。这样鲁滨孙救回了一个俘虏,并为他取名叫做“星期五”。他开始教“星期五”怎么说话,不要吃人。过了几年,野人又来了,还好鲁滨孙自己造了枪。告诉“星期五”用斧头去砍野人。于是野人又再次逃跑了。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了28年。
鲁滨孙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英国。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要用微笑去面对每一次挫折,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
-
读《老人与海》有感《老人与海》这本书,在我很早的时候就看过,也经常听...票
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这本书,在我很早的时候就看过,也经常听身边的人聊过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最近我又细细地将这本书的内容拜读了下,感慨万千,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回味,品读地好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地人生,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的感受到挫折,甚至失败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大部分人会因此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就这样的消极下去。而看了《老人与海》这本书,能让我们能够更加的坚强。美国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书中的老渔夫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与喜悦。
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捕鱼的老人,已到了那里去了八十四天,但一条鱼也没捕到。在最初的四十天里,一个男孩跟着他,可是,过来四十天都没捕到一条鱼,男孩的父母就说老人真是倒霉透顶,于是男孩到了另外一条船,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可以看出老人没有放弃,始终如一,仍然出海捕鱼,他相信自己,他没有自暴自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行,做什么都不好,或是受到别人的打击,自暴自弃,在这个时候,我们想一想这个坚强,至始至终的老渔夫,他是怎么样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的。我想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释然了很多。在书中曾经也提到过,老渔夫的手已经是沾满了老茧,自己的皮肤也被太阳晒出了许多斑点,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是那么的不堪,无法抵挡风雨,但是,老人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生活,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渴望,还是坚持出海捕鱼。书中也讲了在老渔夫最后一次捕鱼时,他非常辛苦的捕到了一条大鱼,可是,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到了鲨鱼的攻击,最后那条大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了白色的骨架。虽然如此,但是,渔夫的精神,勇敢无畏,坚持如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和书中的他相比而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的热爱生活,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沉着、勇敢地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
我读了曹文轩的一本儿童小说《妈妈是棵树》让我收获很多。小说讲了这样一...票
我读了曹文轩的一本儿童小说《妈妈是棵树》让我收获很多。
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女孩,叫秀秀。秀秀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舅舅、舅妈收养了她,从此她开始一个人玩耍。舅妈说她命硬,让她认一棵大柳树做妈妈。她和柳树妈妈建立了一段很深的感情。她从小聪明,喜欢读书。但有一次她因为看书,没把鸭子赶进河里,舅妈把书夺过去撕了,奇迹发生了:柳树一夜疯长,几乎遮住了舅舅家的稻田。舅舅、舅妈疯狂破坏大柳树,秀秀舍命加以保护。由于秀秀学习勤奋,最后去外地上了大学,又出国留学。八年后,她回到家乡,看望大柳树。已经渐渐枯老的柳树又冒出一根细嫩的绿枝。
我读完后,被秀秀和大柳树之间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秀秀把大柳树当作妈妈,大柳树把秀秀当作女儿,她们互相呵护,相依相偎。她们之间的感情是父母和子女相互之间才有的。秀秀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她的内心却是幸福的。我想到了我的家。爸爸妈妈虽然工作很累,但却对我很疼爱、呵护,想到这些,我的心中也充溢着对爸爸妈妈的爱,对爷爷奶奶的关怀!
-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票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当我翻开书,那醇厚的书香便会扑面而来,仿佛我的世界豁然开朗,鸟语花香,芬芳一片。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个爱旅游、喜欢冒险的人,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冒险。在一次航海冒险中,他的伙伴都淹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流落到了荒岛上,并存活了下来。在荒岛上他从野人群救下了一个即将被吃掉的野人,并给他取名“星期五”。28年后,他和“星期五”终于回到了英国。
这本书不但好看,书中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鲁滨孙勇敢、机灵、聪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坎坷,并认为自己过不去这个坎坷时,去看看《鲁滨孙漂流记》吧,看看他的坚强,看看他的勇敢,看看他的智慧。你就会认为,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坷。我们应该向鲁滨孙一样有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即使眼前的路很难走,但你只要有信心与毅力,你一定会走过去的。面对眼前的挫折,你应该当成一种动力,鼓舞你前进。所以,我们这些生活在阳光下的孩子应该勤奋地刻苦攻读,同时也希望看了这本书的同学也都能有所感悟和转变!
书中还有个情节我印象很深,鲁滨孙在岛上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鲁滨孙并没有因为星期五是“野人”而歧视他,反而对他进行改造、教化,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星期五勤劳、对人真诚、知恩图报、忠诚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他和鲁滨孙合作着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岛上度过了多年。随著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鲁滨孙因这个土著而改变了自己,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才得以存活下去。鲁滨孙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从以上情节我懂得了,我们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待人,不歧视任何人,在学校不能欺负弱小、不笑话他人;接受他人帮助要心怀感恩,懂得回报,我们要知父母养育恩,好好学习,努力成材,长大后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一个人乃至社会,不仅仅要满足物质需要,还要保证有充足的精神食粮,我们小学生读书、学习各种知识是精神食粮,同样拥有友谊也是精神食粮,我们要团结同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读这本书,我有个想法,也想成为像鲁滨孙一样坚强、勇敢、乐观,做一个有内涵、有知识,有益于社会的人!
开卷有益,闭卷有思。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做阶梯,我们可以攀的更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能香我不需花。
-
读《红楼梦》有感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五(3)班 &n...票
读《红楼梦》有感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五(3)班 孟子谦
当我伤心的时候,《红楼梦》就像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心房,当我合上书,又情不自禁的打开了书,不知道为什么,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这本书中的女一号、女二号。一开始读《红楼梦》,我以为“大观园”是柔情似水的女儿乡,可重读红楼时,我却发现这“荣国府”就像一条深深的海,把父母的掌上明珠——林黛玉卷了进去,渐渐的熏染。
大多数人都以为林黛玉最惨,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的心上人娶了别人,在宝钗大婚之时,伤心的林黛玉和开心的薛宝钗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一边哭一边笑、一边悲伤一边快乐、一边冷清无比一边热闹非凡、一边凄寒彻骨一边锣鼓喧天,最后林黛玉临终前说了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狠!”你好狠还没说完就撒手人寰了。好多人认为黛玉是带着委屈走的,为她不值,而我认为,像黛玉这种性格的人生活在“荣国府”,死了,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她不用在贾府小心翼翼,担惊受怕,让别人以为她是小肚鸡肠的人,最起码黛玉最后解脱了;而宝钗呢?如果贾家没被查的话,宝钗可以继续过舒服日子,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宝钗得不到自己丈夫宝玉的爱,至少还是衣食无忧,还有一个“二少奶奶”的称号。可是贾家人被查出贪污,由此衰败。在故事最后,伴随着黛玉的死,宝玉也出家做僧了,应了他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红楼梦》中虽然大部分是悲剧,但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一进大观园因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二进大观园,刘姥姥在那住了几天,几次宴请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刘姥姥还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名字,最后带了好多东西回去,临走时,平儿还为其雇了轿子;三进大观园,她得到信息,贾府被抄了,她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 ,结果她买了房子凑钱赎了巧姐带到乡下了 ; 还有宝玉说黛玉是耗子精……,正如所说:人生道路虽很曲折,但却美丽,只要细心观看,就能尽情享受沿途美景。
我十分佩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在描写人物方面生动形象,细腻深刻,使《红楼梦》里面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使我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无法自拔!
-
《鲁宾逊漂游记》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完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它是...票
《鲁宾逊漂游记》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它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故事从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开始讲起,由于途上遇到大风,船上的桅杆被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可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在这个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这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读到这里,我便对鲁滨孙充满了敬佩,他是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强烈的求生欲让他成为了一个敢于冒险,百折不回的人。
如果当我面临他的处境,也就是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一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立志远航吗?不,我恐怕不会,因为我没有他的那份勇敢,更没有他那种对自己的信心!如果是我,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缺吃、缺住、缺水、缺电、缺伙伴、缺亲人,以及缺少日常用品,我想我会立马奔溃掉,更怎么可能想到什么计算日期,列好处坏处,记自己在岛上发生的事情呢?更别说二十多年,让我待那二十多天我就会垮掉,更怎么可能再去安慰自己呢?拿鲁滨孙和自己作比较,我不禁羞愧万分,突然觉得鲁滨孙好伟大……
尽管我也不大可能遭遇到鲁滨孙那样的不幸,但在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要相信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敢去做的事情。有些人却埋怨老天,而不去努力,但有些人却会依然淡定,因为这已是现实,无法再去改变。世界上肯定会有像鲁滨孙一样倒霉而又幸运的人,不过正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导致了两种不同结果。
鲁滨孙让我学会珍惜我拥有的一切,哪怕是一滴水,一粒米饭,我也不敢浪费。我想,当我不再拥有它们的时候,它们是多么珍贵!他还教会了我要独立乐观,要是哪天我也流落荒岛,我也要成为荒岛的主宰者,我要像鲁滨孙一样,让荒岛换个模样。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滨孙那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强的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我们要像他那样,有志气,有毅力,凭自己的双手阅尽大千世界!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票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在读这本书时,我发现,鲁宾逊先生,有了自己的梦想以后,尽管他爸他妈,让他当律师,但总改不了那份火热的心,这份坚持让他,获取了财富。
鲁宾逊在荒岛上时,他仍是那么能干,第一天,他从船上拿下来几桶火药和面包,在荒岛上,鲁宾逊的冷静和思考,让他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和住处。开始,他想:是掘个地洞呢,还是盖个帐篷呢?因此,他列下了这几个要求:首先要有水,第二,要有一个屏障,可以预防野兽和人。第三,又要靠近海边。带着这些要求,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三面环山,又有一条小溪,而且离海又很近。所以他在这里搭了一个帐篷。他又打死了一只羊,但是一只母羊,所以,他很伤心。
直到后来,他营救了“星期五”,和找到了麦子,还有40几只羊。一只会说话的鹦鹉,一只臣服与主人的狗,哦还有那香甜的酸橙,和可口的葡萄干,都让我,兴奋不已。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在大自然里,你要顺着他走,就像贝尔所说:“求生的第一法则,就是永保微笑。”
-
让人受益的阅读锦囊——重读《傅雷家书》有感 ...票
让人受益的阅读锦囊
——重读《傅雷家书》有感
我们通常习惯将《傅雷家书》作为一种经典来诠释,近日重读该书,我更愿将其视作普通的家书来阅读,或许,平和的介入,反倒更能让人体会到傅雷对傅聪那份深厚的爱。
傅雷本人对写家书看得很重,《傅雷家书》后记中写到,“爸爸一生工作严谨……每次给哥哥的信都有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读者今天读这些家书,仍能受益。
此次重读,我主要着眼于傅雷对傅聪在阅读方面的引导。傅雷在信中谈书、荐书,还常随信寄书,我认为他有这么几个目的,一是让儿子“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学识,和外国朋友谈天,也多些材料”;二是让身在异国的儿子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增加儿子“精神上的养料”,促进音乐的发展;四是“没人讲中国话,只好用读书代替,免得词汇字句愈来愈遗忘”。
傅雷常在信中讲古诗词,在1954年7月27日的信中,他指出写实派的长处和短处,“短处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三言两语便点出杜甫与李白诗歌的异同,“但杜也有极浑成的诗,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那首,胸襟意境都与李白相仿佛……但比起苏李的离别诗来,似乎还缺少一些浑厚古朴。”在1954年7月28日的信中,谈及《长恨歌》《琵琶行》,他认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
傅雷常在信中给傅聪荐书,在1954年12月27日的信中,他推荐了《世说新语》,理由是,“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他当作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还推荐了《人间词话》,理由是,“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在1955年12月11日的信中,他推荐了毛选中的《实践论》《矛盾论》,认为“这是一切理论的根底”。在1961年6月26日的信中,提及《邓肯自传》,并嘱咐“倘在旧书店中看到,可买来也一读”。
傅雷常随信给傅聪寄书,1954年12月31日,随信寄出《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1960年11月13日,给儿媳弥拉寄出法译《毛主席诗词》、英译关汉卿《剧作选》、曹禺《日出》、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小史》,傅雷对儿媳的阅读也有所指导,在1961年5月1日的信中,他写到,“此外我也希望她每天挤出时间,哪怕半小时吧,作为阅读之用。而阅读也不宜老拣轻松的东西当作消遣;应当每年选定一二部名著用功细读。”傅雷一直想给傅聪寄本便携的《世说新语》,1962年9月,他从朋友处要了本线装商务铅印,并请妻子“换好封面,分册重钉后即寄”。有一回,傅聪想给父亲买《苏加诺藏画集》,傅雷不让,去信说该书“花150元太不值得”,并说“你辛辛苦苦,身体吃了很多亏挣来的钱,我不能让你这样花”。
傅雷还给傅聪译抄了很多外国音乐评论、笔记;在特殊年代,他还将参观淮南煤矿的小组总结,1957年毛主席开会的传达报告抄给傅聪学习。甚至生病在床,仍请妻子代笔,1960年2月1日的信即由朱梅馥代笔。
在1960年8月5日的信中,傅雷写到,“我素来对生死看得极淡,只是鞠躬尽瘁,活一天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杆的时候才休息。”但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却饮恨自杀,无奈地扑向死神。
从傅雷对傅聪阅读上的点拨,便不难看出如山的父爱,正如傅雷所说,“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总而言之,《傅雷家书》中的阅读锦囊,不仅让傅聪受益,亦能让读书人从中汲取养料。
马 犇